
在瓯越大地行走,近年来一个深刻变化令人欣喜:昔日沉寂的乡村正焕发新生机。永嘉的麦饼香气随着电商飘向全国,文成的民宿迎来上海客人的度假脚步,平阳的黄汤茶通过直播带货供不应求——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温州城乡融合发展最真切的注脚。作为长期关注民生健康的中医师,我不仅从脉象中感知人体气血流通的重要性,更从社会发展的“脉象”中体会到资源流动对城乡健康的深远意义。
温州实施的“强城行动”,本质上是一场破除二元结构的深层变革。这令人想起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念。过去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不畅,如同人体经络阻塞,乡村“气血不足”现象突出。而今随着交通网络、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等“阳气”得以输入乡村,乡村的生态、文化、空间等“阴血”也能反哺城市,形成阴阳和合、气血通畅的发展态势。在乐清,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将产业链延伸到乡村;在泰顺,山区乡镇通过“飞地抱团”参与滨海园区建设——这些创新实践正是“气血相通”的生动体现。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常思考:健康不仅是个人体质问题,更是社会环境问题。当乡村老人能享受城市的医疗资源,当城市居民能在乡村找到康养空间,这种资源的双向流动本质上提升了全民健康水平。苍南县马站镇的中草药种植基地,既为城市药企提供道地药材,又成为生态旅游打卡地;瓯海区泽雅镇的纸山文化,通过文创转化既保留乡土记忆,又创造经济价值——这种融合发展让城乡成为互补互促的有机整体。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变革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智慧。中医强调“整体观”,注重系统调理而非头痛医头。温州的做法正体现了这种系统思维:不是简单地将城市模式复制到农村,而是让城乡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功能互补。就像配伍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城市作为“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乡村作为“臣”提供发展腹地,小城镇作为“佐使”串联衔接,最终形成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剂。
当然,城乡融合仍是进行时。部分偏远乡村仍存在“数字鸿沟”,一些传统文化技艺面临传承断层,这些“微循环”不畅的问题需要持续关注。正如中医调理注重循序渐进,城乡融合发展也需要久久为功,在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均等、文化认同强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展望未来,随着“强城行动”的深入,温州完全有望打造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国样板。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实现对话共荣,当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赋能,这种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打造“全省第三极”提供坚实支撑,更能为探索共同富裕路径贡献温州智慧。作为中医药传承者,我坚信这种城乡互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既符合自然规律,也顺应民心所向,必将让瓯越大地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