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前这一理念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如惊雷乍响,唤醒了人们对生态与经济关系的全新认知。20年来,“两山”理念从之江大地出发,深刻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它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犹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引着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笃定践行。
生态优先,筑牢发展根基,守护温州美丽家园。“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生态,是生存之本,是美丽中国的“基础画布”,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修复成本高昂且困难重重。温州苍南矾山镇便是典型例证。过去,因矾矿无序开采,山体满目疮痍,水土流失严重。随着“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矾山镇积极践行生态修复理念,综合整治废弃矿区,通过植树造林、边坡加固等手段恢复植被;巧妙改造矿坑,引入清洁水源打造景观湖;结合历史文化保留部分工业遗址。如今,曾经的废矿区华丽转身,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福德湾矿工村景区。这一转变深刻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应将生态保护融入城市与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筑牢长远发展的坚实根基。
点绿成金,创新发展模式,激活温州绿色动能。“靠山吃山要养山,靠水吃水要护水。”“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创新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温州文成黄寮村农民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在林间种植铁皮石斛、三叶青等中药材,遵循生态种植原则,既保护了山林生态,又通过中药材种植获得可观收入,县政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构建“全链条”中药材产业体系。上游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中游开发高端精深加工产品,下游打造森林康养、湿地研学等新业态,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此外,温州洞头区利用海洋生态资源,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同时开发海岛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海岛民宿、海上运动等旅游产品,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善于创新、勇于探索,就能找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
民生为大,彰显发展温度,共享温州绿色福祉。“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态改善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受益。只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福祉,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温州城市中,“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里,“厕所革命”让农民生活更加便捷卫生。同时,温州还设立生态护绿员、河长制监督员等岗位,让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人翁,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强大合力。生态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只有汇聚起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奏响生态文明的华美乐章,让绿色成为温州最动人的底色,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如明灯照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关系。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优先为笔、点绿成金为墨、民生为大为彩,共同绘就更加美丽的“宜居宜业”幸福画卷,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温州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