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在浙江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从领导人的战略擘画到基层的生动实践,正以文化遗产为纽带、以“文明对话”为路径,书写着文明多样性的当代篇章。
一、战略引领:从“文化大省”到“文明对话高地”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纳入“八八战略”总布局,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这为浙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多次强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003年考察杭州西湖时,他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在良渚遗址调研中,他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这些指示为浙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浙江实践:文化遗产成为“文明对话”的“金名片”
浙江以三大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和为支点,构建起“文明对话”的立体网络。
(一)良渚论坛:文明对话的国家级平台
自2023年起,良渚论坛连续举办两届,已累计邀请109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嘉宾。首届促成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签署首个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联合声明,为中阿文明交流筑牢根基、树立典范;第二届组织中外考古学家等群体对话,推动良渚文化与玛雅、古埃及文明比较研究,让五千年文明史与世界亲密对话。
(二)西湖:文明对话的诗意之窗
历代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墨宝,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于此交融碰撞,让西湖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舞台。杭州西湖通过“双城之恋”项目与意大利维罗纳结为友好城市,以“爱情”为纽带连接东西方文化。2023年香奈儿手工坊系列大秀在西湖举办,将油纸伞、丝绸等非遗元素融入国际时尚,全球直播观看量超3亿次。
(三)大运河:文明对话的流动长廊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推出“运河文化数字地图”,整合沿线8省市35个城市的非遗资源。拱墅区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运河夜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此外,京杭大运河博物院也即将建成,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与威尼斯运河博物馆的虚拟联动。
三、实践创新:从浙江经验到全球启示
浙江的实践,为文明对话提供了三大解题思路:
(一)文明对话的“双螺旋”:保护与创新共生
良渚遗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遗址原始风貌;通过“良渚与世界”对话,让五千年文明史与全球观众共鸣。这种“保护—传承—创新”的链条,恰似DNA双螺旋结构,既守护文明基因,又激发创新活力。
(二)文明互鉴的“生态圈”:政府与市场共舞
浙江率先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立法,2005年通过《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同时激发市场活力,如大运河杭钢公园将工业遗存改造为文化创意空间,吸引200余家文创企业入驻。这种“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模式,破解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零和博弈”。
(三)文明传承的“破壁术”:传统与现代融合
乌镇互联网大会借数字技术搭建交流平台,以科技赋能文化展示,使古镇韵味与现代活力深度交融,让古老文明“破圈”重生。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现代技术激活文明基因,让更多的古老文明跨越时空限制,在时代星河中绽放永恒光芒。
当良渚的稻谷与玛雅的玉米在数字空间对话,当西湖的油纸伞与威尼斯的贡多拉在虚拟展厅相遇,浙江正以实践证明:文明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从“八八战略”中的文化自觉,到“良渚论坛”上的文明共鸣,浙江以文化遗产为舟,以文明对话为楫,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彼岸。这,正是“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