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在历代医著中对异位妊娠的发病机制虽无确切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对病因病机探讨如下: 胞宫是孕育胎儿的器官,胞宫又通过胞脉与脏腑、气血、经络相互联系。脑脉气血运行通畅,受孕后胚胎方可在胞中发育。如果胞脉气血运行失畅,则会使胚胎不能达到胞宫而发生异位妊娠。引起胞脉失畅的常见原因有先天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或肝郁气滞血癌,或素有湿热阻滞致湿热瘀结脑脉,导致胞脉不畅或阻滞,以致胎孕宫外而致本病的发生。随着胚胎渐长,胀破脉络,血溢脉外,则有少腹蓄血;若失血量多耗气,可致气虚血瘀或气血虚脱之证。瘀血不散,积久成,则致颓块瘀结胞脉或少腹。
(一)未破损型:
1.气滞血癌:素性抑郁,或情志不畅,致肝经郁滞,气血癌阻,胞脉不畅。
2.湿热瘀阻:素有湿热,或经期产后,余血末净,不禁房事,感染湿热或湿毒之邪,湿热毒邪阻滞胞脉,影响胞脉气血运行,致胞脉不畅。
3.肾虚血癌:素有肾气不足,或早婚,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致冲任气血失调,胞脉不畅;或气虚血滞或运卵无力,孕卵不能及时达到胞宫。
(二)已破损期:
1.气虚血癌(不稳定型)主证:输卵管妊娠破损后不久,腹痛拒按,可触及界线不清包块,或有少量阴道出血,头晕神疲,舌质黯,脉细弦涩或细缓。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若兼气血两虚,悸气短者,酌加党参、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则气旺而血易行.以助消瘀之功。后期有血块形成者,可加三棱、蓖术消瘤散结。此期仍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再次内出血的可能,做好抢救休克的准备。
2.气血虚脱(休克型) 主证:突发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头晕昏厥,四肢厥逆,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有时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治法:益气固脱,活血祛痰。加减:若四肢跃逆者,酌加附子回阳救逆;大汗淋漓不止者,酌加山茱萸敛汗涩精气; 内出血未止者,酌加三七化瘀止血。异位妊娠是妇科急腹症,若内出血量多,出现休克状况,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配合输液、输血、吸氧等抗休克治疗。休克纠正后或在纠正休克的同时手术治疗,及时控制内出血,以挽救患者生命。
3.感块瘀结(陈旧性) 主证:胎孕已陨滞于胞脉日久,或卵管妊娠破裂,流产日久,血肿形成,腹痛减轻或逐渐消失,时有下腹坠胀,有便意感,经检查下腹部有局限包块。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消激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