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那时做得很平常,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追忆着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今年90岁的姚洪祯老人不好意思地说。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珍藏多年的盒子,里面的一枚枚纪念章,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无不诉说着太多历史的沧桑。
既当医生又当护士
采访时,由于听力不好,老人的老伴——夏阿姨在旁边充当了翻译。夏阿姨介绍说他最近几年记忆力下降,很多东西都记不住了。但聊起70多年前的事情,老人突然间好似回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他双眼熠熠生辉,满脸激动,准确地报出了70多年前的具体年份、月份,甚至那天的天气。
老人出生在山东泰安。1945年7月,14岁的他碰到了村里有个去参军的男青年,他就缠着这个男青年,瞒着家人,也参加了革命,成为山东军区鲁中一分区卫生处的一名小通讯兵。
后来因为连队里缺少卫生员,这名稚气未脱的小通讯兵就成了卫生员。老人说,那时的名称叫“护理员”,好比是现在的护工,干的都是杂活,比如生煤球、搞卫生等。当时带他的一名女医生看他人比较机灵,就在空闲时教他认识药名以及简单的医学知识,比如什么病用什么药。就这样,每天教几个,他也学会了基础的护理知识。渐渐地,他也能独当一面。1946年5月,他正式成为山东军区鲁中一分区司令部的卫生员。
作为卫生员,他每天干的活就是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抢救从火线上退下来的战士们,主要是外伤包扎。“我是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老人笑着调侃,由于一个连只有他一名卫生员,大家出现什么不适都去找他。除了看病、包扎伤口,他还要为战士们提供各种保健服务。由于战士们从战场下来都满身疲惫,他都要事先一锅锅地烧好开水,端给大家泡脚,以驱除疲劳;碰到有伤风感冒的战友,他就煮生姜水给他们喝;对于长疥疮的战友,他用硫黄在开水里泡开,给他们擦身体。
在部队成长成才
1947年3月,参加山东莱芜城南伏击战,负责战地救护工作;1948年9月及12月,参加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宿县阻击战,均负责战地救护工作;1949年2月,任三十五军见习医务员,并参加两浦攻坚战……
一场场曾经出现在我们历史书中的战役,老人都亲身经历过。提起这段不可磨灭的红色岁月,老人满怀深情:“部队是个大熔炉,让我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他说从1946年开始,一直到1948年,他当了3年的卫生员,一直都没有想到他一个小小的卫生员也能提干。因为比起穿越枪林弹雨的战友们,他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值一提。1948年解放济南府时,他跟随所在的连队回到了他的老家——山东泰安,在当地修整。有一次,他去卫生处向上级领导请示有个伤员转院事宜,领导看到他能力较强,就问他在连队里担任什么职务。当得知他还一直是卫生员时,领导连连说没想到。就在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3月,他来到三十五军担任军医,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军医梦”。此后,他又先后担任四九团卫生连连长兼主治军医、浙江舟山军分区卫生所所长兼军医、南京军区第二文化学校门诊部副主任。
成为中医院“大当家”
1966年,老人由部队转业,来到温州大医院担任“管家”,先后担任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现温州市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现温州市中心医院)护士学校副校长。
1984年,温州市中医院组建了以医疗专业人员为主的领导班子,姚洪祯任温州市中医院党支部书记,改变了医院长期无正职书记的局面。
“当时医院条件很差,百废待兴。”老人说,当时的温州市中医院非常简陋,药房上面全是蜘蛛网,开会时,没有椅子,大家只能坐在装中草药的麻袋上。院子里杂草丛生,他带头带领全院职工拔草。经过多方努力,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于1984年开工建设新的4层门诊大楼,为以后近10年的医院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此后,在姚洪祯以及医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医院开展了奖励工资制度,打破了平均主义思想,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医院后期业务和经济的发展。
夏阿姨告诉记者,直至今日,尽管因为年龄增长记忆力略有减弱,但他对中医院的发展依然很关心,医院每两月一期的院报,他总是一字不落地看完,医院的大小事情他都了如于心。
前半生历经炮火,后半生只愿岁月静好,这也是很多像姚洪祯老人一样“平凡但不平常”的老党员最朴实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