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温州市中医院的微信平台上,一段关于复工“防疫”的科普宣教视频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段视频别出心裁地增加了同步手语解说,让听障人士也可读懂。担任手语解说的是该院门诊手语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沈正娟。这支特殊的队伍由门诊部的6名女护士组成,她们手臂戴有明显标志,已为多名听障患者解决了就诊难题。
从不敢到自信
她们经过了1 年多的操练
“听老师讲一个词一个词的时候,都会打,等到讲一句话了,发现两只手根本不听使唤,不停打架。”队员厉佳静不好意思地说。这种情况,门诊手语志愿者服务队的每个人都经历过。
“刚学习那会儿,还不熟练,都不太敢在人前打手语,碰到听障患者,赶忙跟他比划,先表明自己只会一点点。”队长夏施施是第一个向门诊部提出组建手语队的人,而让她有这种想法的却是一名患者的“投诉”。那是一名年轻女性,在门诊一楼大厅一直哭,后来才知道她是听障人士,过来看带状疱疹,因为不太会写字,跟医生沟通不是很好。其实医生只是拉起她的衣服查看疱疹情况,她却认为医生不尊重她。经过解释,该患者才弄清情况。
而化解这一尴尬局面的正是沈正娟。因为有亲戚是听障人士,沈正娟便跟着学了点手语,没想到这点皮毛却发挥了作用。
这件事之后,全门诊护士都进行了手语学习,而夏施施、沈正娟、厉佳静等表现较为出色的6个人则组成了门诊手语志愿者服务队。几个人通过努力学习,拿下了手语初级证书,沈正娟更是在去年考取了手语中级资格。
现在,她们早已没有了学习之初的羞涩,而是自信满满地打着手语。这背后是她们一年多来的辛苦练习,为了更熟练,她们每天对着镜子苦练,经常肩膀都打酸了。
从偶遇到熟识
她们与多名患者成了朋友
日前,听障人士周女士通过微信,跟夏施施约好第二天去看病。手语队便安排沈正娟作周女士的引导。按照约定时间,沈正娟在医院门口等周女士。经过血液等检查,周女士只是普通的感冒,随后开药回家,整个就诊过程不到半个小时。
周女士是温州市中医院的“老患者”,在多次跟手语队打过交道之后,她跟手语队的每个人都成了朋友,特别是夏施施,有问题她都会和夏施施联系,而最后也都能顺利解决。周女士是个热心人,也正是通过她,队员们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手语叫“地方手语”,而这种手语是平时她们在书本上没办法学到的。于是,只要周女士去医院,都会教手语队地方手语,就像前几天去看感冒,周女士也不忘跟大家比划比划。
“其实,像周女士这样的‘老患者’有好几个,因为这里就诊方便,他们不仅自己过来看病,有时还会带同样是听障人士的朋友过来。”沈正娟还清楚地记得有个阿姨,第一次看病时知道医院有个手语队时流露出的那种惊喜感。第二次来看病,这个阿姨直接找到了沈正娟,并给予了她工作的肯定。
从被动到主动
她们打算建听障人士之家
“据市残联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有证的听力、语言障碍人士有2.8万余人,但从目前的就诊量来看,差距较大。”温州市中医院门诊部护士长戴清辉表示,据她了解,不少听障人士担心沟通障碍,即使生病也不太愿意选择去医院。“如果说我们现在是等患者找上门来,那么接下去我们会主动‘出击’,寻找这些听障人士,搭建一个平台,为他们解决就诊的实际困难。”
据了解,手语队目前已通过现有听障患者牵线,让更多的听障人士了解医院的手语服务。同时,还通过手语老师的渠道,去发现更多有就诊需求的听障人士。“去年,手语队跟随市残联的手语老师去做志愿者,跟不少听障人士有过密切接触,我们为他们科普宣教,提供帮助,他们则教我们地方手语。经过2个多月的 志愿者服务,我们发现有就诊需求的听障人士还是不少的,而这也坚定了我们打造‘听障人士’之家的信心。”夏施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