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募办普安局时期
(1923—1949)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光绪三十四年(1908),温州城区有英国基督教和法国天主教教会创办的并由外国人主持的两所西医医院,及民国八年(1919),温州热心公益人士和医界 人士在信河街古炉巷创办西医医院——瓯海医院。除此之外,温州的中西药店都属于私人业主 经营。当时,在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温州,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加之苛捐杂税盘剥、 自然灾害频繁,疫病流行,民不聊生。而政府根本无视人民健康和福利事业,劳动人民生活困苦, 如罹患重病,无力就医,其迷信无知者,就去求神保佑,而因贫病交迫自杀之人也屡有所闻。当时, 虽有外国人主办的教会医院,但因其费用高昂普通百姓难以承受,以致“延一诊、购一药、打一针、 下一刀,动辄索款数十元,迫胁性命于呼吸间,骇人听闻,富人尚可,贫者将奈之何?是医院者, 殆为富人设,不为贫人计”。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温州工商界开明绅士蔡冠夫、陶履臣、陈子明、 陈庆新、王文卿等人感触颇深。1923 年秋,他们特发起捐资募办“专以施医施药救济贫病者” 为宗旨的医疗慈善机构,这就是温州市中医院的前身—“永嘉募办普安施医施药局”。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劝募和筹备,永嘉募办普安施医施药局在城区府城殿巷(今市区广场路 温州大戏院对面)租用黄姓三间民房正式开诊。主要开展业务包括门诊、出诊,设内、妇、儿 三科,并特约开展伤骨、眼、外、疔伤、蛇伤、喉、针灸、痔瘘科等。开诊之初,普安局承诺 “施医施药救济贫病者”的办医宗旨,贫苦而无力负担医药费的患者,无论就诊、出诊、施医给药,不收分文,患者临诊时依病开方,病重者即使是羚羊角、犀角、珍珠、牛黄、人参、鹿 茸等贵重药品亦在所不惜。这种济贫扶伤的办院宗旨,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极大的反响,更受 到贫苦百姓的极力赞扬。刚开诊之初,每天就诊人数仅几十人,后来,当民众得知“普安局” 的办院宗旨,特别是为贫民免费看病之事,一传十,十传百,就诊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每天 达到五百人次。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印的《永嘉募办普安施医施药局十周纪念征信录》 中统计,10 年中,普安局共计支出药费 35300 元,合计各项支出费用计 72256 元。至 1952 年 结束的二十八年中,就诊者达 120 万号之多,所筹募银圆在 50 万元以上。 普安局设董事会,蔡冠夫先生任董事长,有董事 30 多人,并设常务董事及监察、文牍、会计、 审计、交际等多人。办医扶贫资金均以社会募捐形式筹集,大都来之工商界人士,以自愿为主、 劝募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包括温州城区、平阳、瑞安、乐清、永嘉等周边地区慈善家的大力支持。 首笔资金由蔡冠夫、陈子明、陶履臣、陈庆新、王文卿等人筹集,共计银圆 640 元。董事会成 员带头筹资不收俸禄,外出募捐,路途费用均由个人自理。同时,普安局自创办以来就认为“要 官一分钱,事事听官管”,所以从不收受官方的补贴。民国二十一年(1932),永嘉(今温州 市旧称)县长张感尘曾表示拟拨一笔专款援助普安局,但该局诸董事坚决拒绝政府资助,以求 办院独立。 医师实行由董事会聘任制,函聘精通医学、经验丰富及有道德者担任,分为常驻医师、义 务医师、特约医师三种。常驻医师每日按规定时间上班、下班、各支给生活津贴。义务医师无 生活津贴费,根据药局派诊,在家接待病员,或受局委托出诊。特约医师与药局挂钩派诊,所需药物费用向局方结算,一般不收诊者医费。其先后任常驻医师、义务医师、特约医师者有: 王咏谷、刘玉如、熊渭卿、叶筱庭、赵幼竹、陈用之、池源瀚、章来峰、胡润之、朱凤丹、李伯琦、潘友士、朱竺峰、李双潮、包祝三、徐益秋、方鼎如、李玉波、夏紫庭、金馥山、薛立夫、 张玉生、朱洛生、陈葆三、潘棣辉、郑平州、谷蓉芳、金慎之、林伯龙、袁九峰、周玠甫、白仲英、郑友陶、郑叔岳、郑叔纶、陆幹夫、池泽民、徐堇侯、邱菊初、林栖泉、夏怀臣、夏良臣、 吴国芬、沙骥夫、李兆周、吕仲超、吕汉光、董品三、麻致远、朱湘舟、李明钦、徐渊侯、潘澄濂、叶侠生、陶渭东、吴国栋、李诚夫、陈一之、李铸忠、郑仰之、周介生、陶正一、陆芷青、许国华、谷振声等数十人,其中白仲英、吴国栋等后来皆成为温州市中医院重点学科的创始人。 由于面向百姓、济贫帮困的良好行医信誉,就医病人不断增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普安局原局址逐显狭小。民国十六年(1927),普安局董事会以慈善机构“永善福”名义,再次向社会招募资金,并得到了包括董事会成员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此次共筹集银圆 14300 元,其中有林隐名氏者认捐 24 股。同年冬,在城区扬名坊(二十一世纪初,因温州旧城改建而成为飞鹏大厦)购地兴建五楹两进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洋式楼房,前设药局,后作医室,民国十七年(1928)夏,即告竣开诊。由于场地扩大后,医疗业务得以快速发展,并深得百姓的信任。普安局又购得局址西边的空地,辟为鲜药圃,栽植各种鲜药;药圃的北边,另筑房屋三楹,西为医籍储藏室,东为储药所,大楼西侧为花园,有假山亭沼修竹,极为幽雅,颇为壮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位于信河街扬名坊的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大门
永嘉募办普安施医施药局的创办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为浙南地区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温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普安局在临床上讲究 实际,打破中西医门阀之见,在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同时,对于西医效果明显优良的疾病,积极选用西医诊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另外还开展学术讨论、编印《普安医药》刊物,制作丸 散膏丹油,创办图书社,使药局在医疗和学术上均得以良好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医妇科、肝病、 肾病等学科的学术传承为后来温州市中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