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入“水”以为“浴”也。以药入水,沐浴其中,是为药浴。中医以中药入沐浴之水,取中药温热寒凉四气以疗疾,是为“药水澡”,或“熏洗”,或“坐浴”或“足浴”,以求局部受用,标本兼治。而所配药物,或为漂干备用,或为精心熬制,因病制宜,以行汗法,,意在疏通毛孔,排除污垢,使药分直达病灶,药效直证病果,兼有清热解毒,驱风除湿,驱邪扶正之功效。足浴法是中医沐浴疗法诸法中的局部疗法。
全身浴法亦称为“水疗法”,适用于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雷诺氏病、大面积瘢痕挛缩、关节强直、关节炎、高血压病、单纯性肥胖、早期动脉硬化、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痛、神经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牛皮癣)等疾病。而局部浸浴法则根据所浴部位的不同而发挥不同效用。
古代认为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脚根,其中脚根为四根之本。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见足之重要性。所谓“足寒伤心”,作为局部浸浴法的一种,足浴是以水之温热之性,藉本草中药遇热所开散的药效,以蒸汽熏洗之法,渗透肌肤腠理之内,以期达致筋骨,和血理气,通足部之涌泉、照海、太溪、水泉等穴位,使气运血行,经络常通,舒畅脏腑,达到“治未病”之效。
药浴时间讲究: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全身药浴。饭前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会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全身药浴后应慢慢从浴盆中起身,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眩晕、摔跤。洗浴时间不可太长,以半小时为宜。临睡前不宜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影响睡眠。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外用的药浴药液不可内服。可重复使用,用时加温,一剂药可使用数次,冬季一剂药可使用5~7日,夏季可用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