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如何养生
宋丰军
星期二我在冬病夏治门诊时,来了一位老病人,这是一位非常注意养生的老人,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了,经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后,症状明显得到缓解,当治疗结束后,他问我:“宋医生,三伏天如何保健养生?”是呀,中医认为“天人相应”,顺时养生,在炎炎夏日如何养生?
三伏天养生之防治防病
“夏治三伏行针忙,冬养三九补品旺”,冬病夏治自从清《张氏医通》明确提出“三伏天白芥子涂法治疗哮喘”以来,已成为中医治未病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由单一的防治哮喘延伸到多个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疾病,胃痛、结肠炎、慢性腹泻等消化道疾病,颈椎病、关节痛、肾虚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部分虚寒性妇科疾病,体质虚弱反复感冒、四肢冰凉者、冻疮以及部分亚健康人群。冬病夏治的方法多种多样,并非仅是贴敷,还有中药内服、灸、脐疗、温针、化脓灸、隔物灸、穴位注射、拔罐、刮痧、药膳等。从入伏的第一天开始,一般7-10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5次,三年为1疗程。因此建议一些患有此类疾病的人,尽可能接受这种基本上无副作用,实用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伏天养生之饮食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从这句俚语中我们可窥见古人的伏天养生饮食之原则。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易致胃口较差,没有食欲,因此日常饮食中以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等清淡爽口开胃之品为宜,常见的瓜果蔬菜如菠萝、西瓜,主食如水饺等。炎炎夏日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西红柿、苦瓜、芥菜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因此多食面食、鱼、虾、瘦肉、鸡肉、鸭肉、蛋、奶和豆制品等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优质蛋白质。此外,夏季炎热,动则大汗淋漓后,易出现倦怠乏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不适可能与钾大量流失有关。因此宜多吃富含钾的桔子、香蕉、大葱、芹菜、毛豆、杏、荔枝、桃子、李子等新鲜果蔬。
三伏天养生之进补
“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说的是在三伏天徐州人吃羊肉的民俗文化,在医学上来说,体现的是三伏天进补。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故有些人在入秋天气转凉时易感冒、咳嗽,在冬季出现哮喘、冻疮等。因此伏天进补也是养生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服用清暑滋阴润肺益阳的中药或膏方,多食羊肉、牛肉、狗肉、鸭、鳝鱼等滋阴补阳的食物。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伏天食补中可以多吃润肺食品(如银耳、百合)和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肾虚的患者可以选择补肾的食品,如黑木耳、核桃、黑芝麻、黑米等。在进补的同时,要注意三伏天饮食有一定的禁忌。有哮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贪吃生冷食品,虚寒体质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饮等。
三伏天养生之锻炼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进行适当的锻炼是有益健康的。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是不提倡的,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孩子以及素体较差者,其适应能力较低,宜中暑。若要锻炼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但也不能老躲在空调房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环境能力更加下降。我们提倡适当的进行日光浴,做些适当的运动如晨练、游泳,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
总之,三伏天养生不能刻意行之,要顺乎自然,法于自然。要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中,这就是顺应生活的养生原则。即便是饮食养生,并不是讲究山珍海味,而是在常见食物中做好平衡,比如:主食与副食的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平衡,杂与精的平衡,寒与热的平衡,干与稀的平衡,摄入与排出的平衡,情绪与食欲的平衡等,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