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逐步成熟与完善,在博物馆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博物馆为文化基石,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将人与自然的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于网络之上,打破地域的限制,让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家也能观展,通过智能讲解,让更多人可以了解文物,读懂文物,真正实现跨时空交融。数字技术革新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前沿科技如何与传统文化实现深度融合?
与文化相结合走向智能化,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打破时空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参观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文物的三维动态影像,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形态结构与纹理,让文物“动起来”,以智能讲解的方式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及价值。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对于文物的探索欲及求知欲,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文博的发展。通过一条条网线,让获得知识不受时间、路途等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都有这份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在自主参观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了观众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数字博物馆最大化发挥其社会价值。
文化虽是具象化的,但其背后的建设及维护的工作量较大,无论是文物本体,还是其内涵价值,都是需要与博物馆人员相配合,将其真实性展现出来。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与实体博物馆相结合,文物的载入要注重其真实性,实现多个入口与观众连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多元化发展。
2023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设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国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数字化技术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让一眼万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