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是一项中医临床治疗性操作,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操作方法。
针刺是指采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有着微创、安全、简便的临床特点,对多种临床疾病尤其是慢性疼痛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面瘫等都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一、针刺前
1.在过饥、过饱、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针刺治疗前,尽量穿着宽松、低领衣服,便于治疗。紧身衣裤,连衣裙等不适合。
3.建议在针刺治疗前去一次卫生间,避免留针时出现不适症状,或者针刺腹部穴位时对膀胱产生刺激。
二、针刺时
1.针刺留针时应闭目养神。体质虚弱的儿童或老人尽量采用仰卧位。
2.当针具进入皮肤后,患者会感到酸、胀、麻、重、蚁行等感觉,部分穴位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触电感或针刺感传导及扩散等现象,这是针刺的正常反应,中医称之为“得气”。此时,患者无需过度紧张,尽量放松自己,以利于医师继续施针。
3.当针具进入皮肤后,患者若感到明显疼痛,可能是针尖触碰到血管,应及时告知医师,以便调整针刺方向,避开血管。
4.针刺时,患者应采取舒适自然的体位。在留针期间,患者的针刺部位不宜活动,以免发生弯针、断针等不良后果。
5.留针时间不是越长越好,医师根据病情选择留针时间,一般情况下留针20-40分钟,特殊情况下,会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
三、针刺后
1.针刺后要注意皮肤清洁,一般两小时内不要接触污水,以防感染。运用火针、挑刺、刺血或耳穴割治处,针眼处一般当天不宜接触污水。
2.针刺后,不宜立即洗澡、洗头、接触冷水或外出吹风,否则可能出现类似外感症状(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或针眼局部轻微感染等。
3.针刺后应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4.针刺后避免在针刺部位进行搔抓、摩擦等,以免引起针刺部位皮肤损伤,甚至感染。
四、不宜做针刺治疗的人群
1.糖尿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病等病情处于剧烈波动期人群;
2.凝血功能障碍人群,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有皮肤感染、溃疡、肿瘤等人群;
4.骨关节急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患者;
5.身体极度虚弱、大汗、大出血、病情危重的患者(急救除外);
6.孕妇(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腧穴;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
7.妇女月经期不宜进行针刺,除非是治疗月经病;
8.婴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