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9日上午,政协第十二届温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委员大会发言。
作为首位发言的委员,温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王庆来上台作了题为《强人才、夯基层、兴产业,助推温州中医药强市建设》的大会发言。
在发言中,王庆来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全球抗疫产生了积极影响。从魏晋南北朝葛洪、陶弘景炼丹遗址,到南宋陈无择的永嘉医派,再到晚清陈虬的利济医学堂,历史上温州中医药发展一直处在全省领先地位。但对标中医药强市建设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
作为温州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委员、温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王庆来做过深入了解,中医药人才紧缺、政策机制不够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医药产业弱化、特色优势不明显是制约了温州发展成为中医药强市的主要因素。
王庆来提出,党的二十大给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州要打造中医药强市,应该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主要建议为:
一、创新优化政策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院校培养主阵地,谋划温州中医药学院(大学)建设,这是促进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及人才招引、培育与传承最好的方法。借鉴杭州及衢州经验,由政府支持市级中医机构纳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同质化附属医院管理。设立温州市名中医研究院,建立健全师承教育及名中医培养机制。优化政策机制,如加快名中医评选周期,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招引与培育激励机制,扩大基层招聘、定向委培等举措,加快补齐人才缺口。
二、夯实基层中医药基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并将此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评价考核机制,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推进全市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建设,从中医药知识库、视频课堂,到中医辅助诊疗开方、远程会诊等,构建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有效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加快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和帮扶,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中医适宜技术及西学中培训基地,加强对基层医师及非中医类别医师培训。
三、培育特色制剂产业,推进中药产业发展。
立足温州中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药种植业,大力推进“温郁金等温六味”主导品种、大宗品种种植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生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品牌化,打造温州“道地药材”“道地药园”“浙东南药谷”等品牌。扩大中药企业规模,积极谋大招强,大力引进中药装备制造、中药加工等产业项目,每年新培育1-2家中药生产企业,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温产中药”知名品牌。有效引导名老中医将经验方转化为院内制剂或特色制剂,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和扶持温州中药制剂产业化发展,真正做大做强温州中医药事业。
温州市中医院副院长孙云、农工党温州市中医院总支主委金霄也作为政协委员参会,并上交了相关提案。
孙云:关于加强中医药服务激励生育的提案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近几年来生育率持续走低,加剧了我国老龄化进程。这些情况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大国复兴带来巨大压力。为此,我国近年已陆续出台激励生育的多项政策和措施。中医药在提高生育力方面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把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新动能,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激励生育,将是减缓生育率下降切实有效的对策。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生育率下降首要原因,激励生育、促进优生优育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二是婚育年龄不断推迟,结婚率也持续下降;三是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增加;四是妊娠并发症和出生缺陷率上升。针对如何加强中医药服务来激励生育,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一是科学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生殖健康素养;二是着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生殖健康;三是极挖掘中医特色制剂,促进成果产业化。
金霄:关于多层次保障支持居家医疗服务项目的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居家延续医疗护理是解决老年人健康保健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因发展较晚、康复资源分布不均、人才匮乏等原因,居家延续医疗护理存在如下困境:一是居家医疗服务存在超出执业地点的法律风险。二是执业医师处方权受限,限制了医疗服务范围。三是签约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未纳入医保,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为此建议:一是明确可开展的居家医疗服务项目,或明确相应的管理机制,破除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心理障碍。二是鼓励有能力的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护理团队开展居家医疗服务,从政策上予以支持鼓励。三是明确部分医疗服务项目通过居家形式开展可纳入医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