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了解医院最新资讯

食源性疾病

作者:预防保健科 来源:预防保健科 发布时间:2019/6/28 17:00:58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

1. 生物性因素;细菌及其毒素(沙门均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志贺菌、霍乱弧菌等);寄生虫和原虫;病毒和立克次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有毒动物及其毒素;有毒植物及其毒素;真菌毒素。

2. 化学性因素:农药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多环芳烃类(烘烤或烟熏食物);亚硝酸盐(腌制食物)等

3. 物理性因素:放射性物质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1.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呕吐,成年患者多表现为腹泻(稀水便或水样便)。

流行特点: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多在冬季暴发流行,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医院及社区等为常见的暴发场所。

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或气溶胶传播。

预防措施: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果蔬食用前认真清洗;避免生食牡蛎和其它贝类海产品

注意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

对病人吐泻物和污染过的表面及时消毒,注意处理时要戴上口罩手套,开窗通风

2.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是我国沿海地区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症状:剧烈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腹泻多呈水样便

流行病学特点:多发生在7-9月;中毒食品种类主要为海产食品,其次为盐渍食品。

预防措施:海产品低温贮藏、煮透食用。凉拌食物清洗干净后在食醋中浸泡10分钟或在100℃沸水中漂烫数分钟。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炎,如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一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主要为水样便。

流行病学特点:多发生在夏秋季,青壮年多发以农民工人为主;中毒食品种类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是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预防措施:低温储藏,尽快食用,生熟分开,彻底加热

4.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突然腹痛和腹泻,腹痛呈绞痛,腹泻物一般为水样便或黏液便,重症者有血便,次数达十余次,腹泻物有腐臭味。

流行病学特点:多发生在5-10月,夏季最多;中毒食品种类主要为牛奶及肉制品。

预防措施:避免食用未煮透或灭菌不充分的食品尤其是乳制品。

食源性疾病预防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应当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

1. 保持清洁

2. 生熟分开

3. 烧熟煮透

4.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5.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版权所有:温州市中医院 Copyright (C) 2005-2012 www.wzs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WWS标2011022800010号 浙ICP备15041147号-1 浙ICP备15041147号-2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