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预防中风灸法:在卒中前,如患者出现指( 趾) 端不时麻木,眩晕,或一时性的舌强、言语不利,即可用艾炷灸百会、风池、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等穴,每次取2~ 3穴,每穴灸3~5壮,可预防中风。
二、咳嗽灸法:大凡虚实咳嗽,均可艾炷灸陶道穴, 新发者灸3~7壮, 慢性咳嗽者灸5~7壮,每天灸1次,10 次为1疗程。
三、呕吐灸法:尤对顽固性神经性呕吐, 可以艾炷灸膻中、气海、内关、胃俞、三阴交, 每穴灸5~ 7壮, 备用穴: 天鼎、中魁、胆俞、合谷。
四、头痛灸法:气虚者, 艾卷灸百会、大椎、中脘、气海、足三里;血虚者, 灸头维、太阳、曲池、合谷、肝俞,备用穴: 风池、膈俞、脾俞、神门、足三里,每穴灸3-5分钟。
五、眩晕灸法:血虚者,隔姜灸百会、上星、至阳、肝俞、脾俞, 每穴灸枣核大艾炷1枚。每天灸1次,10 次为一疗程。痰湿者, 隔姜灸百会、中脘、脾俞、丰隆, 每穴灸3~ 5壮。
六、绕脐腹痛:虚寒者, 艾卷灸神阙、气海,每穴灸30分钟至1小时, 痛止为度。
七、腰肌劳损:艾炷灸肾俞、腰阳关、命门、足三里,每穴灸5~7壮,10天为一疗程。
八、虚寒泄泻:艾卷灸天枢、气海、中脘、足三里,每穴灸5分钟。
九、牙痛灸法:下牙痛多在偏历穴有压痛点,上牙痛多在解溪穴有压痛点,可分别在压痛点处隔姜灸,每穴灸10~ 20壮。
十、喉疾灸法:咽喉肿疼发作者, 用大米粒样艾炷于大椎穴灸3~7壮,亦可用艾卷灸照海穴(双),每穴灸4~5分钟。
十一、崩漏灸法:艾炷灸石门7壮, 关元7壮,隐白5壮, 三阴交5壮,备用穴: 脾俞、肾俞、气海、大敦,每穴灸5~7壮。
十二、白带过多灸法:方一: 艾炷灸三焦俞、肾俞、中髎、中脘、气海、中极、血海、三阴交,大米粒样艾炷每穴灸5-7壮, 或用艾卷灸, 每穴施灸5分钟。方二: 艾卷灸带脉、关元、腰阳关、三阴交, 每穴灸5分钟, 每天灸1次。
十三、小儿慢惊风灸法:艾卷灸大椎、脾俞、胃俞、关元、气海、足三里,每穴灸5分钟,每天灸1次。
十四、小儿夜啼灸法:艾炷灸肝俞、命门, 大米粒样艾炷,每穴施灸3壮。
十五、感冒灸治法:艾炷灸肺俞、心俞,每穴施灸3壮, 预防感冒: 隔姜灸身柱、肝俞、脾俞、肾俞、中脘、气海、天枢,每穴施灸3壮,或用艾卷灸足三里,每天早晨灸15分钟,左右两侧轮换。
十六、疟疾灸法:方一:灸大椎穴, 可艾炷灸,或隔姜灸,或艾卷灸,均有良效。方二:用白胡椒研成粉末,掺在一帖胶布上,然后针刺大椎穴,不留针,起针后将胶布贴在大椎穴上,宜在发作前2小时施术。
十七、灸疔疮法:锁口疔灸法: 用小艾炷先当疔头灸5壮, 然后灸手三里穴20壮, 连续灸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