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了解医院最新资讯

防跌倒十招

作者: 来源:温州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15/1/3 9:05:31

随着年龄增加,摔跤情况越来越严重。摔跤容量引起骨折,导致长期卧床不起。有的因摔跤突发心血管疾病等严重问题,继而危及生命。实践证明,有的老人一直好好的,突然摔倒后,生命质量急转直下,疾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十分痛苦,子女和家人打乱生活节奏,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担当起照料老人的重任。

  一、慢半拍。人老了,生理机器老化,眼睛模糊,头脑反映迟钝,行动时要比年轻人、健康人慢半拍。当老人从坐着、躺着、蹲着突然站起来时,要慢慢起来,先坐起,暂停几秒,然后再站立。上厕所时选择有把手的地方,选择坐厕而不是蹲厕,起身要缓慢。

  二、常练习。一个人达到身体的平衡必须依赖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视力,二是足底的本体感受器,三是内耳前庭。人衰老往往会使这三个感官的功能逐渐下降。与衰老相伴而生的肌肉无力、反应迟钝等也会影响平衡感。因此,要通过单腿站立、侧步行走、坐立训练、前脚跟碰后脚尖行走等练习,提高老人身体平衡力。

  三、择良辰。这不是看黄历决定何日何时出行,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天气变化选择锻炼的时间。身体不允许就不要强锻炼,不能强度锻炼就轻度锻炼。刮风下雨不要去锻炼。要选择9点以后出去锻炼,不要太早或太晚,太黑太暗容量摔倒。

  四、走平路。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有病的老人,锻炼时要选择平路,不要选择坑坑洼洼的路面。不要走山路,如果非走不可,上下山时尽量走石阶,少走斜坡。这样较符合力学和生理要求,安全又省力。要避滑就涩,宁可绕点从较涩的雪地、草坡走,也不要走既滑又危险的冰面、砂石坡。要走硬不走软,在水泥、沥青、石板等硬地上行走比在草地、河滩、湿地等软地面上行走更省劲和安全。不要去不熟悉的地方。走路时还要均匀不要急,不要跳,快去慢返,以避免疲劳关节肌腱受伤和晕倒。

  五、有伙伴。锻炼时尽量不要一个人去,要和同伴或家人一起去,如果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时,有他们扶一把。一旦出现意外,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抢救。

  六、拿手电。有的老人摔倒,是由于能见度不够,眼老花看不清,因此,老人身上不妨备个小手电,以防不测。天暗照个亮,开门看得见,也便于出行。

  七、穿软鞋。老人行走时,要有合适的鞋相伴。不要穿高跟鞋、硬底鞋、太重的鞋、太大太小的鞋。要穿平跟鞋,软底鞋,适合自己穿的鞋。

  八、乘公交。有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出行喜欢骑自行车,方便是方便,但容易摔倒,好多老人跌倒是骑自行车引起的,因此,老人出行一般还是选择公交出行比较好。

  九、举拐杖。过去举拐杖是身份的体现、文明的表现,现在有的老年人应举拐杖却不大愿意,怕人家说自己老了。其实,举拐杖是务实的表现,有了拐杖,身体多了一个支撑点,老人就不容量摔倒,而且有的拐杖有照明、防暴等功能。

       十、侧着走。老人下山或下楼梯,不要正面走下去,最好选择侧着走,左脚先下去一步,右脚跟进一步在同一台阶上,然后左脚再往下一步,依次类推,慢慢往下走,这样就不容易摔倒。

版权所有:温州市中医院 Copyright (C) 2005-2012 www.wzs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WWS标2011022800010号 浙ICP备15041147号-1 浙ICP备15041147号-2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