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 不就是生活吗?
生日就像一条“自然而柔软的纽带”,既连接人生的两极,又让每一个孤独个体与世界有了交集。
在当代作家中,大概没有谁比村上春树更懂得孤独了。他以书写孤独闻名于世,也乐于享受孤独,并为其代言。而今他年过半百,功成名就,大约也没有什么看不开的了,回望人生恐怕更多的还是平淡,“我这个人的本质变化也罢不变化也罢,地球都以同样速度持续绕着太阳旋转不止”。
《生日故事集》也是一本孤独之书。只是这一次提笔操刀的不再是村上本人。多年前,村上在读到两篇生日主题小说后,萌生了编辑短篇小说集的念头。多方搜寻之后,就有了这本《生日故事集》。书中收录当今欧美小说13篇,尽管风格各异,主题倒是统一,即有关生日这个既“特殊”又并非“特殊”的话题。
纳博科夫曾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恒之间。一头是出生,一头是死亡。生日就像一条“自然而柔软的纽带”,既连接人生的两极,又让每一个孤独个体与世界有了交集。因此,我们赋予它以纪念日一般的荣耀和狂欢,仿佛人生的所有无趣、不如意,到了这一天都会统统消失不见。但事实是,生日再怎么重要,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瞬,它来自我们身边的世界,又注定会被其吸纳进去。生命不会因此而变得特别,而悲剧呢,全年无休,永远不会停止对当事人的撕扯。
或许在村上眼里,作家不是比大众更悲观,而是更敏感。他们的高明在于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生日故事集》一反喜气洋洋的格调,大多数篇什都沉浸在莫可名状的阴郁气质中。这就像是悲剧人生的大演练,有太多的无趣、对峙、冲突,也有太多的冷漠和敌视:年近六旬的父母为儿子精心准备生日聚会,儿子却不肯回家;孩子在生日当天遭遇车祸,生死未卜,母亲心烦意乱中接到蛋糕店的催款电话……
这也是一本“时光之书”。时间向来不留情面,尤其是对迟暮的老人。从《摩尔人》《生日蛋糕》到《天使仁慈,天使愤怒》诸篇仿佛集合了成年人的焦虑。她们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记忆的难以割舍。比如美国女作家安德里亚·李的《生日礼物》,一笔写尽了中年中产夫妇的无聊。妻子爱丽儿为让丈夫重获第二春,提早安排好应召女郎。
与成人的焦虑相对的是孩子气的快乐,时间的流逝并未增加其心理的不适,相反它是轻飘飘的愉悦,是巴不得一夜长大成人的急切。在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后现代式的华丽长句里,男孩在游泳池里度过了他的13岁生日,其中隐隐萌动的欲念和冲动,让人顿感青葱和甜蜜。
快乐也好,不快乐也罢,生日总在那里。它很特殊,也很普通,终究只是漫长人生里的一个节点。毕竟,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吧。
(来源:京华时报 谷立立)
跑步的意义
一年一度的上马又要开跑了,今年主办方改变了先到先得的报名规则,而是采用最公平的抽签方式,可见报名踊跃的程度。这边厢刚要开赛,那边箱已经有赞助商在为2016名古屋的马拉松比赛摇旗呐喊,为赛事特制的蒂梵尼完赛项链已经在熠熠生辉地静待世界各地的跑友。说实话,虽然我也热爱跑步,但马拉松对我来说还是太遥远的梦想,关于跑步的梦想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半马,但跑步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得以前上大学时我就有每天夜跑的习惯,毕业以后,生活好像一下子就被经常需要通宵加班的工作填塞,坚持了几年的跑步习惯瞬间土崩瓦解,速度快到我一直没有意识到我究竟是在哪一天突然就再也不跑步了,也再没想起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好习惯。庆幸的是,在生命中忽然有一天发生了某个重大事件以后,我被动地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才终于在一个冬日,在整整相隔了十七年以后,重新穿上跑鞋,开始了人生的下一段征程。那个黄昏,我仅仅跑了十分钟就开始气喘吁吁,但跑完以后的感觉却特别好,如同和老友重逢,或者说更像和青春年少时的自己握手,暂时从混沌的生活中抽离,享受在大地上最自由而简单的舞蹈,重新感受到信心和力量。
那次以后我就重拾起了这个爱好,隔三岔五地经常去跑跑,渐渐的,奔跑似乎成为了一种生命中的必须,也让我发现了跑步的意义和人生意义之间的很多相通之处。每次跑步时最难熬最需要克服惰性的是在跑到半程的时候,刚起步开跑时的冲劲已经消散,双腿开始出现沉重感,终点似乎还有些遥远,那时就特别需要给自己加油鼓劲,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只有每个跑者自己最清楚坚持的理由。人生也是如此,行至中途,已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人生的责任却因为社会角色的增加而日益沉重,不甘心就这样平庸碌碌地走进夕阳,于是就再做一次深呼吸,为未来继续坚持努力。
每次跑步,如果有明确的公里数设定就更容易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连续跑五公里时,在最后一公里时觉得有些坚持不住,但看着手机里跑步应用软件不断更新着的公里数不断增加,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和数字相比,具体的路边标识可能更有帮助,人生的目标也应该是越具体越容易达成吧。和人生中的目标一样,为了尽快尽好地达成,还要做到真正的心无旁骛。刚开始跑步时我极其菜鸟,常担心钥匙或手机揣在兜里会蹦出来,要么就紧紧拽在手心要么就常常照看,虽然这是很小的细节,却分散了跑步时的心神,使自己无法将呼吸和步速调整到最佳状态,后来买了腰包,配齐了装备,总算能真正自由地奔跑了。当我能全神贯注地调整呼吸和步速以后,我发现很快我就可以比较自如地调整自己在每公里时的配速,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我开始真正在运动当中享受快感,而不仅仅是在运动以后拥有舒爽的感觉。
跑步圣经中说不论是出于提高成绩还是减少伤害的目的,在跑步中都只能想着往前方移动,既不是左右也不是上下,而是一直要想着往前,人生中的许多事和人也会因为我们左右地游移、上下地忐忑而与我们擦肩,错过即是永远,再或者,因为无端耗散了心神,也就没有心力去达成目标了。在能量的转换上,跑步同样充满着哲学的况味,虽然在体能层面看似是在消耗,但在精神层面,却因为心灵的放空,而成为了另一种给身体加油充电的方式。
并不是每次跑步时我都会做这样的思考,这些思考其实常常是在我跑完步以后完成的,跑步的时候灵魂是如闲云野鹤般在散步,或者完全放空的。跑步本身是一件很个体很自我的事,但并不孤独。我曾经在跑步后散步时遇到一位善意的老者,询问我奔跑的公里数,担心长此以往会让膝盖受伤,他向我热心地传授了双手举过头顶倒走的锻炼方式,说这样既不会伤膝盖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让我试试,而我和他素不相识;还有一次和一个大男孩迎面擦肩而过,除了微笑,他还用手势向我提示了手臂摆动的角度不宜太高,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也是会对身体的摆动有直接影响的;另外一次晨曦微露的时光里,天空下着绵绵的细雨,我撑着伞跑完全程,和同样撑伞跑步的陌生女生谋面,我们都不禁菀尔,为彼此的执着和努力加油;再有一次,是经过可爱的小狗身边,看着我跑,小狗也似乎终于找到了撒欢的理由,开始跟着我可劲儿地一路狂奔,被主人一声断喝后,它才很不情愿地止步,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小确幸很容易在跑步时与自己相逢,这也是生活的赐予吧。
跑步让我开始学习和自己的身体对话——当天地都安静,我的世界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和双脚踏过地面的声音时,我对身体开始抱持平等友善的关照态度,不再仅仅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使用,进而内心便产生了自我悦纳之感。和跑步时的激越相比,这种感受特别宁静而美好。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追求自由是人类最质朴的情感,虽然有人说“跑步只是用许多不自由,换来片刻深邃的自由”,但于我而言已觉得弥足珍贵。
(来源:新民晚报 赵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