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了解医院最新资讯

文化风尚传播——一日一字(3)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3 10:27:19

疗【疗療】(liáo)

  “疗”,繁体为“療”。形声字,从疒,尞声。

  “療”从“疒”表示字义与疾病有关;“尞”由“大”、“小”、“日”组成。“大”字上面有一“倒八”。这几部分都与人体之气有关。气分为一真元气和营卫之气。生病往往是由于体内的气不通,破坏了体内平衡而引起的。“日”字象征人体内的一真元气,属阳。下“小”上“大”,表明阳气像火燃烧一样,从小火苗到熊熊大火,越烧越旺。“大”上之“倒八”,与“小”中的“顺八”一同表示日光四射的样子。“療”表示一个患病之人,按照一定的疗法,通过相应的疗程疗养,体内的元气像四射的日光一样在体内由小到大慢慢升腾,并被注入新的活力。《广雅•释诂》:“療,治也。”本义是医治。

  简化字“疗”从了。“了”为了结、完成。“疗”是病了结,即病愈,故“疗”字表示疾病得到了医治。《后汉书•王符传》:“凡疗病者,必知脉之虚实。”治疗病人,必须诊断脉象的强弱。疾病的治疗结果称为“疗效”。根据病情的改变情况,疗效可以分为痊愈、进步、无变化、恶化等四种情形。痊愈是医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恶化是病人无可奈何的现实。按治疗后病情发生好转的时间,又可分为即期疗效、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三种。治疗疾病,须要医生和病人双方密切合作。医生要有过硬的本领,具备准确判断病情和对症下药的能力;病人要如实述说病情,遵照医生的嘱咐合理用药,按时休息。同时,医生的医德与医术对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目前,治疗疾病大体分中医和西医两种渠道。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对病情进行诊断,并采取五行的生克和辨证施治的理念进行治疗。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推拿、砭石、刮痧、放血、意疗、气功、药物等。在中医看来,疗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体之气失衡的状况进行调整的过程。《黄帝内经》说上古治病惟“移精变气”。王充《论衡•无形篇》:“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人以气来决定寿命长短,形体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匀,则身体反映的情况就不同。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养百骸。”中医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所以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借助中药或针灸“归经”方法疏通经络穴位,使气血畅通,从而调整阴阳气机,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固本的目的。此外,中医还注重在祛除疾患的过程中对人体的整个系统进行调理,以提高肌体的活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西医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医学,即现代医学。自民国以来,中、西医之争一直持续不断。当前,西医在中国大行其道,在医疗和学术体制内占据了绝对的支配地位,中医却每况愈下。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其实,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两者各有所长,并行不悖,没有高下之分。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融汇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正确的医学发展之路。

  “疗”不仅指治疗身体上的疾患,也指治疗心理上的疾病。有专家指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抑郁症患者的人数已达到两亿,比上世纪70年代翻了两番。此外,还有不同形式的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和精神疾患。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和心理健康的“世纪杀手”。因此,作为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心理咨询通过谈话或书信,有针对性地为求助者提供心理疏导、解答、指导、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和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心理因素,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寐【寐】(mèi)

  “寐”,形声字,从宀,从爿,从未。

  “宀”在古文字中是房子的象形,指房子;“爿”为木板、木片,是劈成片的竹木,可将之用作制床、椅等器具的材料;“未”是“昧”的省字,指昏沉无意识。“爿”于“宀”下,表明是置于室内的卧具,因此“寐”为在屋里的床上已经睡得昏沉了。《说文•宀部》:“寐,卧也。”段玉裁注:“俗所谓睡着也。”睡着即是“寐”,故“寐”的本义为睡着。

  朱骏声《通训定声》:“在床曰寑,病寑曰寝,隐几曰卧,合目曰眠,眠而无知曰寐,坐寐曰睡,不脱冠带而眠曰假寐。”在床上休息为寑,因病休息为寝,屈伏于几为卧,双眼合闭为眠,眠而没有知觉为寐,坐着而寐为睡,不脱冠解带而眠为假寐。睡觉的各种形态竟然有不同的文字来表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字的丰富多彩。入寐时没有知觉,说明睡意昏沉。“夜不能寐”指晚上睡不着觉;“梦寐以求”是睡梦中都想得到,比喻十分迫切的愿望。

  “寐”是指一种良好的睡眠。偶尔“夜不能寐”并无大碍,经常“夜不能寐”则为“失眠”。“失眠”也称“不寐症”。《内经》中又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不得眠”。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睡眠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

  古籍对“不寐”的原因有详尽的论述。《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明朝人李中梓将不寐分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和胃不和五症。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则从“一由邪之扰,一由卫气之不足”两方面来解其病理。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困顿、思虑过度及大病初愈和年迈体虚等因素均可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

  在物质空前丰富、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睡眠环境较之以前要舒适得多。然而,人们的睡眠质量却今不如古,生活的快节奏、无规律、压力大、超负荷以及种种不如意的情感因素,都影响人的睡眠质量。睡眠不好,是养生的一大忌。“不寐症”严重影响了人的生理机能,进而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防治不寐有许多方法,比如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参加体力劳动;睡前不宜喝浓茶、咖啡,不宜用烟酒;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坦荡无私,宽宏雅量等,都能起到逐步改善和调节睡眠的作用。

 

眠【眠】(mián)

  “眠”,形声字,从目,民声。

  “目”为眼睛;“民”的金文像有刃刺目之形。眼睛是人体最柔弱的部位,在利物刺目的情况下,眼睛会自然闭拢。“眠”的本义为闭上眼睛。《玉篇》:“眠,寐也。”“眠”意为睡觉,如安眠、失眠。某些动物一定时期内像睡眠那样不食不动,故称为“眠”,如初眠、冬眠。睡眠的姿势是卧着的,故“眠”引申指倒卧,如一日三眠三起,也意为横放,如眠琴绿阴。“眠”是一个后起字,由“瞑”字演化而来。《玉篇•目部》:“眠同瞑。”“目”为眼睛;“冥”是昏暗。“瞑”字意为闭上眼睛,眼前一片昏暗,强调了闭眼之意。人在睡觉的时候,大都以躺卧为主,身体横向。由此,“眠”引申为横卧、平放。司空图《诗品》:“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绿草地上横放着古琴,对面的山涧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呈现出一幅典雅闲适的画面。“眠芊”是指草木倒伏,形容草木茂密幽深的景象。

  死去的人双目合拢而永不苏醒,其状态如酣睡不起,故人们用“长眠”一词来表示死亡。此外,“眠”还指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状态,即在一段时间内不食不动,如“冬眠”。冬眠是动物对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能。通过这种状态来抵御寒冷,等到春天天气变暖时,再出来活动。冬眠的动物有熊、青蛙、刺猬、蛇等。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量、质或定时异常,或者是在睡眠中或睡眠觉醒转换时发生异常的行为或生理事件。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嗜睡和睡眠异常三种。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眠困难或早醒,常伴有睡眠不深与多梦的情况。根据失眠时间的长短不同,失眠可分为短暂性失眠、短期性失眠、长期性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一般包括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失眠、由生理和疾病因素引起的失眠以及因药物因素引起的失眠。当一个人遇到重大的压力,情绪上的激动、紧张、焦虑、兴奋,人生遇到重大的挫折和打击,如考试失利、丧偶、失恋、离婚等都可引起短暂或长期的失眠;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各类躯体病痛,如呕吐、心悸、尿频、大脑病变也会引起失眠;服用某些药物,如利血平、苯丙胺、甲状腺素等,会导致失眠。失眠是睡得太少或根本无法入睡,而嗜睡症则是睡得太多。嗜睡者在睡眠时间已经足够的情况下,依然一天到晚想睡觉,甚至在开车、会议、电话等不适当场合也会酣然入眠。造成嗜睡的原因也有多种,因工作时间过长、经常熬夜或加班造成白天或节假日嗜睡是比较常见的情况;由神经或病理因素,譬如头部受伤、脑瘤、糖尿病、肝功能障碍等或服用某类药物,也会导致嗜睡症。此外,睡眠障碍还包括在入睡时,出现奇怪的行为或不寻常的动作,如磨牙、梦魇、梦游、夜惊等。

  睡眠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不健康的睡眠习惯或睡眠障碍不仅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且会影响人的健康,引发感冒、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病患,从而使人过早衰老,寿命缩短。因此,民间有“不觅仙方觅睡方”的说法。养生保健,首先要关注自身的睡眠习惯和睡眠健康!

 

恼【恼惱】(nǎo)

  “恼”,繁体为“惱”。形声字,从心,脑省声。

  “恼”从“心”表明与人的内心活动有关;一说“恼”字的右边是“脑”的初文,“脑”为大脑、思维。“恼”字“心”在前面,表明“恼”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种情绪。“恼”中有“凶”,为不祥、不好的象征。“恼”的状态是人的精神在受到不良刺激后导致的情绪变化,常因心情不佳而引起思维紊乱,做出一些令人担忧的事情或决定,此为不祥;人人不喜欢烦恼,但烦恼却常常不期而至,有烦恼之心也为不祥;或人心绪突然波动通常是某种不祥的预感,往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因此,“恼”也有烦闷、苦闷之意,如烦恼、苦恼、懊恼。情绪上的恼必引起身体上的不祥。恼引胸火,火盛必成病。

  “恼”有两种表现:一是生气、发怒,即恼火、恼怒;二是忧郁、愁闷,即烦恼、懊恼。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能高官厚禄而烦恼,不能辉煌腾达而烦恼,不能家财万贯而烦恼,人际关系不融洽而烦恼。正所谓“世间烦恼若浮云”。烦恼是人生的不速之客,让人心神不宁,寝食难安。如果不能消除烦恼,排解烦恼,那么,生命的旅程便免不了崎岖坎坷,生活的天空就少不了浊浪排空。元稹《和乐天赠云寂僧》:“欲离烦恼三千界,不在禅门八万条。心火自生还自灭,云师无路与君销。”烦恼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体验,解除烦恼的钥匙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古人劝世人的“莫恼歌”或许能给我们一点感悟:“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等烦恼。莫要恼,莫要恼,明月阴晴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

  “恼”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心理上的长期烦恼、郁闷等不良情绪常会导致人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清朝的曾国藩终生研读《近思录》。他悟出“八本”,其中有“养生以戒恼怒为本”之语。烦恼由心而生,去除烦恼最关键的是心理豁达开朗,心胸宽阔。平时性情平和,情绪乐观,遇事不急躁不恼怒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保持青春活力。俗话说得好:“不急不恼,百年不老。”  

 

宁【宁寧甯】(zhù、nínɡ、nìnɡ)

  “宁”,繁体为“寧”,异体为“甯”。汉字简化前,“宁”与“寧”、“甯”的意义并不相同。“宁”为象形字。

  “宁”的甲骨文字形像存贮财物的小箱奁,意为贮藏、积聚,读为“zhù”,即《说文•宁部》云:“寧,辨积物也。”“寧”本作“寍”,会意字,从宀,从心,从皿。“宀”为房屋;“皿”为盛放物件的器皿,这里代指衣食等生活所需物品;“心”为心情、心境、心态、心绪。“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有衣穿,有温饱的生活就安心了,意为安宁、平安,读作“nínɡ”。后世假“寧”为“寍”,即“寍”下加“丁”,自此“寧”行而“寍”废。“丁”是“钉”的初字,意为牢靠、稳定;“丁”又为成年人。“寧”字表示: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栖身之处,有饱腹之食,有暖身之衣,家中有可靠的成年人,日子过得稳定、牢靠、平安、红火,就会心情愉快,心境和悦,心态平静,心绪安定,此即为“寧”,就是心安、心宁。异体字“甯”读“nìnɡ”,从宀,从心,从用。“用”的甲骨文意为可据卜兆行事。卜卦所显示的预兆是自己心中所愿,故“甯”字用以表示所愿。“用”又为勤奋、勤勉或用功以精力集中为特征的行为:用心成立的家,也为人之所愿。因此,“甯”字借以表达了“寧”字的宁愿之意。

  今“宁”为“寧”、“甯”的简化字。“宁”从宀,从丁。家中有大人为平安、安宁。“丁”是稳靠、稳妥,因此,家的稳定称为“宁”。苏东坡深研佛学,颇有些心得。一次他写了一首偈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中的“八风”指的是“称”、“毁”、“讥”“誉”、“利”、“衰”、“苦”、“乐”,这是佛教对可引起人情绪起伏波动的八种境遇的概括。苏东坡自诩自己已经达到了面对毁誉依然宁静而不动心的修行境界,所以写下此诗,并派仆人把写好的诗送到江对岸的好友佛印禅师那里,想听听佛印的评价。佛印只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很生气,亲自过江理论。佛印笑着对他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字就把你打过江了?”苏东坡哭笑不得。可见,一个人真要做到内心宁静,不受干扰,是很不容易的。没有烦愁干扰,心则安宁,故“宁”由安定、安宁引申为宁静、平静的意思。“宁静”指平静、安静,清静寡欲,不慕荣利。宁静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如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更在于心灵的宁静,对虚名浮利的淡漠和轻视,对各种诱惑的排斥和拒绝。宁静、淡泊的目的并不是为人清高,愤世嫉俗,而在于实现远大的志向,在于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吕氏春秋•仲冬纪》:“君子斋戒,处必崦,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君子斋戒的时候,必定是处在深邃之地,使自身的欲望静下来,去掉存在心中的声色,禁止欲望,使自己外安身体内安心性。人经常保持安宁、平静的心态,身体就会康宁无恙,所以“宁”还有康健、无疾病的意思。

  “宁”又指古代已出嫁女子回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如“宁亲”指探望父母。《正字通》:“宁,女嫁归省父母曰宁。”出嫁的女儿常回家探望父母,才能让父母安心,这是女孝。“宁”由女儿回娘家之意引申为归宁,即返回之意。

  古代特别注重礼节,父母丧事亲子一般要守孝三年。如遇丧事,在外做事的儿子无论如何一定要告假回家守孝。所以“宁”还有因凶丧之事告假的意思。《汉书•哀帝纪》:“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究其深意,依然有从喧嚣中平静下来,安静地为离开人世的父母守孝的意思。

  “宁”在现代汉语中还可用作虚词,读“nìnɡ”。当副词用时有岂、难道之意。《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做连词时有宁可、宁愿之意,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宁缺勿滥”是说宁可缺少一些,也不能只为求多而不顾质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说宁作玉器被打碎,不作瓦器自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疲【疲】(pí)

  “疲”,形声兼会意字,从疒,皮声。

  “疒”的甲骨文是一个人得病躺在床上的样子,为“病”的本字;“皮”是表皮,这里指身体和精神的表面状态。“疒”“皮”为“疲”,指一个人极度劳累时,表现于外的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精神倦怠、四肢乏力,从外在的精神状态也能感觉到其疲劳的程度。可见“疲”是一种病态的体表状态、精神状态。如疲劳、疲惫、疲乏、疲倦、筋疲力尽等,皆指感到身体劳累。《说文•疒部》:“疲,劳也。”又《玉篇》:“疲,乏也。”本义为疲乏、困倦。疲劳使人面色不好,皮肤松垮。由此,“疲”又可引申为衰老、衰弱、衰败之意。《管子•小筐》:“以疲马犬羊为币。”“疲”就是瘦小、衰弱的意思。又如,“疲冗”指衰弱无能;“疲劣”指衰弱恶劣;“疲暮”则是暮年、衰老的意思。

  人疲累之后,容易烦躁,心生厌倦,从而出现松懈、懈怠的情绪,所以“疲”又有厌倦、松懈、衰落等意。《后汉书•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疲”就是厌倦。我在此中得到了乐趣,并不感到有丝毫的厌倦。成语“乐此不疲”即出于此。“疲塌”形容做事懈怠;“疲于奔命”则用来形容因忙于奔走、劳作而应付照应不过来,显得疲惫不堪的样子。

  疲劳是人体一种生理性预警反应。疲劳往往是由于工作、学习任务繁重、生活节奏紧张所致。疲劳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全身疲乏等;而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学界提出了“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概念。慢性疲劳综合症是现代快节奏、高竞争的生活方式下,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紧张焦虑得不到缓解而造成的一种具有危害性的心理状态,是亚健康的主要表现。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患者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会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并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和多种神经精神症状。人如果睡眠不足或过多、生活无规律、吸烟酗酒、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长期情绪抑郁或波动,都容易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疲劳综合症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病”。当然,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保持良好、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是增进健康、摆脱疲劳的重要方法。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持之以恒的锻炼身体,都是消除疲劳的良方。

 

平【平】(pínɡ)

  “平”,指事字。

  “平”的小篆字形从于,从八。“于”是气受阻小篆碍而能越过之意;“八”的本义为分开。“于”“八”为“平”,意为气越过而能分散,表明语气自然平和舒顺。《说文•亏部》:“平,语平舒也。”本义为语气平和舒顺。“平”字描述的是气(∣)穿过阻碍(一)向四周(八)自由发散。气体顺畅发散而不壅塞,平和安详,从容自在。“平”以“丨”均分上下左右,不偏不倚;没有高低起伏、大小多少、是非好坏;表示稳稳当当、平平安安、平平淡淡;不偏颇、不过激、不倾斜;四平八稳、平衡适中、不亏不过。“平”是“秤”的本字,为衡量轻重的器具,以求公平。

  《诗•小雅•伐木》:“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用心去听,声音既和谐又平实。自由发散之气不疾不利,不滞不涩,不闷不堵,不愠不火,温和而平正,这就是所谓的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是养生之道所追求的最佳心境。

  心平气和,语气就不会局促。许慎认为“平”是语气的平舒,段玉裁在注疏中解释为:“引申为凡安舒之属。”所有与安舒有关的都可以用“平”来表示。如人内在的思想、心境或外在的表情等安静、安宁的状态。

  心情平和就不会有大的起伏,神色平和也不会亢奋或低沉,因此“平”进一步引申,可以表示平坦、不倾斜的状态,比如平地、平原。《毛传》:“土治曰平,水治曰清。”土地经过整治就变得平坦,水流经过治理就变得清澈。由语气平和到心境、神色平缓,再到田畴的平坦,“平”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就是“平”的最高境界——四方无战事,百姓多富足,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平天下”是使天下均平,都含有寻求平均、平等的意味,这也是从秤持平、保持平衡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平”有消除、消弭的意思。如李白《子夜吴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古代朝廷议事,百官朝拜,皇帝会赐“平身”,有些功勋卓著或年高德劭的大臣甚至会被赐座,以示能够和帝王平起平坐。在皇权时代,这是一种殊荣。

  “平”也有水平之意。水性柔顺,去高就低,始终持平,水平之上,毫无凸现之物,也是不突出、很普通的样子。另外,“平”也是处事公允的表现。《商君书•靳令》:“法平则吏无奸。”法律公正,官员就没有作奸犯科的机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能搞特殊化。

  人非圣贤,大家都是平凡人、平常人,在个人得失以及物质生活的追求方面,应该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不攀比、不嫉妒、不妄求。否则所谓的“不平”就是“心魔”,就是自己制造的障碍,自作自受。反过来,正因为人非圣贤,所以要追求圣贤的境界。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岩石有穴,厉风侵凌而天籁奏鸣;江海无声,日月牵移而潮汐鼓荡。人处逆境,雄心摧折,难免会形诸外,也会有所抗争。倘若于困逆之中,能把“不平”作为催生振作的声声战鼓,则“不平”或许就会成为打开新天地的突破口。《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文王等人,以及深受腐刑之屈辱、发奋创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的司马迁,都是世间的杰出之士,他们遭遇“不平”的困厄却振作有为,那是因为他们能以超常的智慧、毅力和心境将“不平”化作为激扬蹈厉的大纛和奋发的号角。

  情绪波动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传统中医学把导致疾病的原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中把“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感活动称之为“七情”,并列为内伤中的致病原因之首。《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不正常的情绪常常会引发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在生活中要做到心平气和,才会有利于身心健康。心气平和就是保持体内平衡,心顺气畅。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要做到心平气和,须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要做到心平气和,须要从每一细微处做起,一毫之恶莫做,一毫之善常行。为人处事,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气自然就会常存心中。

 

耆【耆】(qí)

  “耆”,会意字,从老,从日。

  “老”为时间久、岁数大;“日”为日子、时光。小篆“老”“日”意为人的日子长、时日久。《说文•老部》:“耆,老也。”本义为老。《释名•释长幼》:“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说人到了六十岁称为“耆”,这个时候体力不如壮年,不应做那些使气费力的事情,而应以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去指导别人。

  “耆”从老,从日,意为人已过上老年人的日子了。人要服老认老,不能倚老卖老,要身体力行为后辈做榜样。“耆”又可视为从耂,从旨。“耂”为“老”的省形,“旨”为要旨、主旨。老年期至,要接受人之已老的现实,生活目标、待人处事,都要改变以前的主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要符合老年养生的要旨,保持健康的身体,方可有所作为。

  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处于“耆”年,如马老可识途,正是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贡献的年龄。“耆”者当有三立:立品,立德,立言。“立品”:即建立品味。界耆之年,老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体力、精力及爱好,安排好自己的活动,充实自己。不可因年老而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活在消极怠惰之中。创造出有品味的老年生活,最重要的是给青年人树立榜样。立德:为官先做人,掌权先学法,成才先正心。为官、掌权、成才都应以“德”字为先。《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大意是说,年轻时有孝悌的德行,到老年还能喜好礼,不受流俗的影响,修身尽天年者,请就座。此即“立德”。有德行的人步入老年之时,必然会考虑留给后人以财富,将个人闪光的思想、辉煌的成就展示给后人,以资勉励。或笔述,或言传,或身教,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传于后人,此为“立言”。

  立品、立德、立言三者归纳,无外乎“立功”二字。人常用“耆老”、“耆儒”、“耆宿”等言辞来形容年纪处于此时期的老人,便是基于这个时期的特殊性,即成熟期与衰老期的交界。人于此时发挥余热,既可为社会立功,又可为自己前半生的奋斗画上一个更加完美的句号。苏轼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词句。人虽老了,但依旧精神焕发、图志报国;战国名将廉颇年过六十,弯弓如满月,体力之惊人不减当年;汉将军李广已年迈,仍沙场点兵,击杀匈奴,最后马革裹尸。因此,“耆”不单单是安享老年的日子,而是安度老年中最为辉煌的日子。

  年老者多博学或阅历深,可为人师,受人尊敬。“耆”字由此意引申指长者、师傅。《尔雅•释诂上》:“耆,长也。”胡仲弓《过岭作》:“入洛深衣已十春,声名千载有知闻。不须更结耆英社,溧水前头独绘君。”“耆英”指年高硕德之人;司马光《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中有句:“元戎倚耆硕,别乘选才良。秀直寒松节,精明利剑芒。”“耆硕”指年高德重之人。老年人的个性特征是经过几十年的生活、学习慢慢积累而形成的。因此有些老年人往往固执已见,常凭自己的经验看待事情,容易与青年人产生隔阂。因此,人步入年老之日当善于换一个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互相交流,加强沟通,使青年人学到老年人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增长知识、见识。

 

气【气氣】(qì)

  “气”,繁体为“氣”,“气”为象形字。

  “气”的甲骨文、小篆字形均像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本义为云气。《说文•气部》云:“氣,云气也。”今体“气”的三条横线,上为天之气,下为地之气,中为人与万物之气。天、地、人、万物皆由气聚散生化,这是古人对气的哲学理念,也是古人对自然之气的见解。

  繁体“氣”为形声字,从米,气声。“气”为日月之气、天地之气、山川花草之气,即自然之气;“米”乃五谷之精华,是五谷在体内运化而来的营卫之气。故“氣”为呼吸吐纳、养天地自然日精月华之精气;为吃饭饮水、纳五谷粮食之营气,为精气与营气所涵养的人体之元气。元气可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古时“气”还同“炁”。“旡”“灬”为“炁”。《说文•旡部》:“旡,饮食气逆不得息曰旡。”在古代,“炁”专指炼丹之气,是取其气逆之意。内丹术认为,逆行成仙,导引逆行、呼吸逆转,自能打通三关。

  “气”大体上分为四个层面。首先为物理层面,如云气、天气、空气、节气、气象、气味、气体、气温等,为自然界物理变化所形成的现象;其次为生理层面,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五脏之气、元气、精气、气血、呼气、吸气、生气、闷气等;再次是精神层面,如正气、邪气、志气、气概、气质、气势、气节、骨气等;最后是哲学层面,如阴气、阳气。世界是由气形成的,气生万物。气聚而生,气散则亡。以下重点介绍这几种“气”,尤其是养生之“气”。

  古时有以云气预示吉凶的说法。《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此“气”带有神秘色彩。传说天子气“团团如盖”,呈圆形,而且青、黄、赤、白、黑五色皆备,或呈龙纹,或现凤彩。谁有帝王之命,头上就会氤氲着“天子气”。此外还有宰相气、将军气以及瑞气、喜气、胜气、妖气、尸气、剑气、蜃气等,不同的“气”代表着各种命运或者吉凶的征兆,因此望气之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据传老子骑青牛西去,函谷关的令尹看见有紫气东来,知道老子将至,便到路上迎接,请他写下《道德经》一书。

  “气”泛指一切气体。《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天地间充塞着各种气体,气体的变幻形成了各种气象和节候。气体既没有不变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以趋向无限膨胀的分子形式存在,如煤气、天然气、水蒸气等。“气”还特指空气。宋应星《论气•形气二》:“鱼无息而不食水,人无息而不食气。”人活着就要与空气打交道。五脏里,肺是气体的交换站。如果生命终止,那么这个交换站也就停止运作,不再呼吸。“气”由空气引申,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如天气、气候、气象等。《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那天,天气晴朗,微风习习,令人觉得舒畅。这里的“气”均指天气。“气”还专指节气、气候。《玉篇•气部》:“气,候也……又年有二十四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就是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每五日为一候,十五天为一气,即一个月有两个气(第一个是节气,第二个为中气)六气为一季,四季为一年。“气”还指气味。《礼记•四代》:“食为味,味为气。”气,有芝兰芬芳之气,也有腥骚腐膻之气。自然界中恢弘而博大的气象、景象也为“气”,如气象万千。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林树,巫山巫峡气萧森。”

  人或物的某种属性和特点亦称之为“气”。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而突出的风格、秉性、态度和作风等也常用“气”来表达,如气质、气度、气魄、气概、气派等;“气”也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术语。“气韵”指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指诗文的风格。“气”还有气焰、权势的意思。如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等。逼人的气焰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压力,是为“气势汹汹”;凶狠残忍之人浑身都是狠戾之气,是为“杀气腾腾”。“气”又指精神状态和情绪,如气壮山河、气冲霄汉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一种气势。“气”还指社会风气和习俗。王安石《理乐篇》:“理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

  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和科学界都将气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气是万物产生及运行变化的根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则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说的是,道是无,无极而太极,宇宙起源于“无”。“一”便是有,是太极,太极惟有气,气含阴阳,太极是充满阴阳未分的混沌之气的统一体。阴阳两分,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雷、火、风、泽、水、山,这八种自然物,是自然界一切的总根源。五行学说认为:阴阳生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形成万物的物质元素,又是气的五种功能属性。既然五行、八卦皆由气而生,可见气是组成万物并推动一切物体运行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更深层次的原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聚而形成,气散而形足”(《易经》)。万物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又融合于气,气的聚散决定了万物的生灭。万物有气,又在气中,万物生于气,又复归于气。

 

清【清】(qīnɡ)

  “清”,形声字,从水,青声。

  “清”从“水”表示与水的特征有关;“青”指碧绿透彻。“清”的本义为水清澈透明,与“浊”相对。《说文•水部》:“清,朖也。徵水之貌。”“朖”为“朗”,指清澈、朗清。水清可鉴物,天清则湛蓝,心清则明理。“清”为纯净、纯洁,为官纯洁则为清正、清廉,做人纯洁则为清白、清逸。“青”可视为“静”省;无风而水静,此为“清”之清平、清静意。

  “清”由水清可泛指其他液体或气体的清澈。如酒清、风清、天朗气清。又如空气的清澈常用“清新”一词来形容,即清爽而新鲜。“清”由本义又引申为纯净、洁净、纯洁。如冰清玉洁、一清二白。

  清水为清纯的象征,故“清”又意为单纯、不复杂。如清炒、清蒸、清唱。由此引申指品德高洁,进而有清正、清廉之意。明代名臣于谦把保持高尚的节操和廉洁自律看得重于一切。他在《入京赋》中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清风两袖”指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他物。比喻为官清廉,后作“两袖清风”。

  清纯则不混乱,故“清”又引申为明白、清醒。《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又特指天下太平,即清平、不乱。天下清,需要当政为官者的清廉,官清之日,方是山清水秀之时。《六德》对君主提出了修身要求:“……人民少者,以攸(修)其身。为(道)者必(由)此。”这里强调了修身之于治国的重要性。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当然不会成为众望所归的君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为官者自身不正又焉能正人,又怎能使社会拥有良好的风气?

  “清”又指平静、安静。欧阳詹《晚泊漳州营头亭》:“回峰叠嶂绕庭隅,散点烟霞胜画图。日暮华轩卷长箔,太清云上对蓬壶。”道家的修炼讲清心,就是清除心灵上的污垢。因此道家主张“清虚”、“清净”,并以“清静无为”作为思想基础。

  何谓清静?道教经典《云笈七签》中的解释是:“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何谓无为?《老子》中的解释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因此,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成语“清规戒律”,本义是佛教、道教寺院中僧尼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常人来说未免过于苛刻。因此用“清规戒律”比喻束缚人的不适宜规定与限制。

  “清”又有清理、清除,结账付款之意。历史上的“清君侧”是指专门清除君主身边的坏人。当然,这个词也常常被那些起兵反对朝廷的统领们拿来做借口。“清”由此意进而引申,指一点不留、干净、无余。《越绝书•荆平王内传》:“(女子)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浣纱女从竹篮中取出米饭,清其瓦罐内的汤水让伍子胥吃。这里讲的是伍子胥全家被楚平王杀害,只身逃出,投奔吴国。行至溧阳濑水,见一女子在河边浣纱。伍子胥饥饿难忍,便向浣纱女求食,子胥食毕而去,关照浣纱女将竹篮、瓦罐收藏好,别让后面追来的楚军发现。浣纱女为使伍子胥放心,不暴露伍子胥之踪迹,便抱石投濑水而死。此女为明其志的所作所为可谓德高志洁,也可谓是清得彻底了。中国传统伦理之美德在此浣纱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恐怕豪情壮志之男子也未必能有如此气概。

  “清”也指颜色不重、气味不足、成分不多等。就饮食而言,常与“淡”字组成“清淡”一词,指含油脂少的食物。养生之道除饮食要求清淡外,还注重“清心寡欲”。“清心”是指内心清静而无杂念;“寡欲”指不要有过多的欲望。清心寡欲,保持思绪宁静、神气清灵是养生的重要途径。孙思邈指出,长寿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五难”,即名利难去,喜怒难除,声色难断,滋味难绝,神虑难散。如果不能排除以上杂念,是不可能颐享天年的。因此,节制对财、名、利、权、势、色的欲望,做到心清、神清,气清,再加上饮食之清,即“清心寡欲”,是养生的要旨。

版权所有:温州市中医院 Copyright (C) 2005-2012 www.wzs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WWS标2011022800010号 浙ICP备15041147号-1 浙ICP备15041147号-2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