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了解医院最新资讯

文明风尚传播——净心的文字(2)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3 9:39:28

精【精】(jīnɡ)

  “精”,形声字,从米,青声。

  “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部分,可食用,泛指五谷,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粮食;“青”为青色。“米”“青”为“精”,稻米白中泛青色,为精良之米。“精”的本义指挑选过的上等好米。《说文•米部》:“精,择也。”“精”是在众多事物中择优之结果。在五行之中,“青”主木,表示植物生长茂盛;古人以青色配东方,“青”是五方之首;又以青色配春天,“青”是四季之始。人生的春天是青春韶华,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春天、青春处在节候和生命的上升时期,象征着朝气蓬勃、神采奕奕,所以“精”还可引申为精神、精气、精力等。“精”又表示物质中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引申为完美、优秀,如精华、精粹、精美、精彩等。

  五谷杂粮,须要经过精细加工,才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人们食取五谷中的精华,通过消化器官的加工分解,使之成为滋养人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有“精生于谷”、“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说法。五谷之味是补精的正味,最能滋养体内精气,因此饮食要精。正如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经过挑选的优质米是最好的米,故“精”由本义引申为精华,最纯粹的部分,如精英、精粹等。苏轼《答谢民师书》:“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好文章如同纯金美玉,就像市场上商品一样有固定的价格,不是某一个人能够随口评定优劣的。“精”又可引申为精良。贾谊《过秦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精粮足”的“精”,就是精良之意。

  五谷是庄稼汲取日月精华后长出来的子实。人食入后,通过体内器官的吸收而转化为一种能量,从而获得精力。因此,“精”也表示精力,指人的活力与生气。《黄帝内经•灵枢》:“生来谓之精,此先天元生之精也;食气入胃,散精于五藏,此水谷日生之精也。”王充《论衡•论死》:“夫生人之精,在于身中。”“精”含聚在人的身体之中,没有了它,就只剩下空的躯壳。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始成,先生精。精者,身之本也。传说山林中的精灵常常在深夜的时候把自己的精气吐出,凝聚成一个圆球,对它进行吐纳修炼。如果谁乘机把它拿走,就能够益寿延年,而那精灵就呜乎哀哉了。可见“精”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传统文化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风火;人有三宝:精气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精”是生命的物质精华,包括精、血、津、液。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别。人体的发育成长乃至生命活动,均由先天之精调控,并受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后天之精充养。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来之于父母,在生命蕴育的时候就由父母身上获得,禀受以先天,与生俱来,是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的生命的本原,也是具有遗传性质的物质,所以要重视先天之精的质量,以保证健康、优质地繁殖后代;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是人出生之后摄入的食物化生而成的精微物质。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人出生之后继续生长发育和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保障。后天之精藏之于肾,当人体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即可化为生殖之精。人体之精具有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红楼梦》里贾瑞被凤姐捉弄,相思成疾,着凉得病。道士给他一面镜子,让他只看反面别看正面。但是他却偏偏看了正面,结果精竭而死。可见精的盛衰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精气充盈,人体抵抗力强,则能免于疾病。精能生髓,而骨髓是造血器官,有造血功能,所以精髓为化血之源。髓藏于肾,进于脑,脑为髓海,故精能充养脑髓,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正是由于精的这些功能,所以传统中医学认为:精满气足,气足则神定。相反,精不满则气不足,气不足则神不定。精、气、神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保精、养气、安神是中医的养生之本。只有修精固本,才能清心益智,心安神怡。

 

静【靜】(jìnɡ)

  “静”,繁体为“靜”。形声字,从青,爭声。

  “青”的金文上为“艸”,下为“丹”。“丹”小篆为朱红色,此处代指颜色。故,“青”的本义为草色,即绿色;“争”的篆文是上下两手相夺形,为争夺、争执,借指按己所需,辨别好坏。“静”是根据判断分析明辨。《说文•青部》:“靜,审也。”本义为明审、色彩分明。心静才能明理,水静方能鉴物。徐锴曰:“丹青明审也。”又,“青”可视为是“清”省“氵”,“争”是“净”省“仌”。清净为静,“清”为清澈、透明无杂质;“净”为干净、纯洁无杂念。水止无波谓之“静”,心净脱尘谓之“静”,声停音息谓之“静”。“静”与“动”相对。“静”为无声,为平和。“静”即静止、宁静、安静、清静。

  “静”的本义是纯洁,即无污染、无杂念。由此,“静”还可引申为贞静,形容女子不轻佻。贞静是淑女的标准,包括言谈话语把握分寸,神态举止得体有度,内心自制自律、安分守己。可见,真正的“静”应当包括身静、心静、神静三个层面。《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是温静娴雅的女子。另外,“静”还给人一种处子的美感。《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来形容黛玉娴雅文静的美。

  “静”意为“使……静”,比如“静场”指剧场、电影院等演出结束后请观众退出场地的行为;也指演出中,舞台上出现的短暂没有声响的场面,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提示观众节目即将开始。古时讲评书的人在开讲正文之前,都要讲一个与正文有关或无关的小故事,或者是朗诵一段诗词,目的同样是为了起到静场的作用。

  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静”是止息之意,与“动”相对。王安石曾用谢元贞的一句诗“风定花犹落”与“鸟鸣山更幽”合成一对。上句静中见动意,下句动中见静意,动静相衬,令人拍案叫绝。陆采《怀香记•赴辟登科》:“牛羊已下山径静,鸟鹊争归林木扰。”此“静”则与嘈杂相对,表示无声的意思。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静在动中,动在静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先动后静,先静后动;无静哪有动,无动何为静;外静须内动,外动求内静。

  “动”与“静”不仅是一对哲学范畴,还是人生的要旨,是修身的关键。动静要相宜,过则无益,偏则有害。心境的平和是一种不受外界事物干扰的修养和修行。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又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意在说明通过“静”可以有所修为。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真正的隐士无所谓所处的环境是安静还是嘈杂。人总会因时、因地、因事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能动中求静,方见静之可贵。

  静,也是养生之道的重要部分。道家的养生八字真言“松静自然,恬淡虚无”,“静”字就排在第二位。养生保健须要平心静气,精诚专一。如今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原因在于缺少“静”字。因此,静心、静念、静气对现代人尤为重要。

 

救【救捄】(jiù)

  “救”,异体为“捄”。形声字,从攴,求声。

  “求”为需求、请求、有所求;“攴”表示敲打小篆的动作,可引申指人的行为。“求”“攴”为“救”,意为:一旦有人有所求,就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说文•攴部》:“救,止也。”本义为止,禁止、阻止。如救火,意为阻止火势的蔓延,也就是使火熄灭,结束燃烧的状态。“救”现引申泛指援助,即给人以帮助使之脱离危险或摆脱困境,如救济、救命、救护、救国、救难等。

  “求”为请求、乞求、需求;“攴”在这里可引申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行为或方法。“求”“攴”为“救”,意为面对他人的请求、需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此为从根本上帮助之意。“求”在“攴”前,表示求救在先,帮助在后。“救”是因所求而伸手,是因求而助。

  异体字“捄”从手,从求。“手”为给予、付出,又为手段、手法;“求”为要求、恳求、需求。“救”也可以理解为是伸手求助,又表示伸手帮助求援的人;还可意为求能求之人,求有能力救人的人。同时表示救助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技术、方法。

  “救”与“医”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代,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病症是威胁先民生命、生活的最大敌人,人们视疾病如病魔。病魔,顾名思义,病如魔鬼一般戕害生命。人们一旦生病,就要寻求巫、医施救。所以服务患者、救死扶伤、造福人类就成为医生的天职。现实生活是复杂的,造成灾患的原因也非常繁杂,因此需要救助的不仅是病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遭遇饥馑荒年、天灾人祸的穷朋友之间须要互相救济渡过难关;两军交兵,势弱一方加急文书发个不停,急需救兵支援;人在成长中疾病难免,需要医生及时救治;思想上误入歧途,需要他人挽救、拯救。总之,人生在世,求人之处时时有,求人之事处处在,所谓“万事不求人”,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人生一世,求人之处实在太多,谁也不知道自己何日落难,更不知道会求到谁。为人处世常怀救人之心,常有助人之举,乃是每个人的义务和本分,谁都不应吝惜举手之劳。

  求人之事虽不可免,但每个人还是要消除依赖心理,立足自立自强,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古道热肠只是对助人者的道义要求,事实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人都不会无止境、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有时对至亲至爱者都不例外。所以,一味指望他人帮助,有时会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陷于孤立无援、孤独无助的境地。这种时候,与其等人来救,还不如努力自救。

  无论太平盛世,还是国难当头,处于弱势地位者自救自强都更难一些。但正因为不易得到帮助,他们才更应该立足于自救自强。而位居高官要职的人,即使须要自救自强,也决非生计问题,他们应该而且更有条件救助别人,并应以弘扬先进文化、救治国家弊端为己任。同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精英人士,都应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以救助国家民族的危亡为“救助”的最高境界。

 

宽【宽寬】(kuān)

  “宽”,繁体为“寬”。形声字,从宀,莧声。

  “宽”从“宀”表示与房屋有关;“萈”与“莧”同,苋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都可以食用。屋宅内有苋生长,足见空间之宽敞。《说文•宀部》:“寬,屋宽大也。”本义指房屋宽敞,与“狭”相对。“苋”字上“艸”下“见”:“艸”为草,表示普遍、普通、不起眼;“见”为看见、遇到。把自己所见的奇事、怪事、烦心事都视作草芥一般,不斤斤计较,是心地宽广者的修为。所以“宽”也为宽广、宽容、宽待。以“宽”修身养性,视野宽则心宽。心胸像草原般宽阔,临危难从容不迫,遭坎坷淡然面对,宽容为人、宽厚待人、宽松处世,才能无是非、无欲求、从容宽心。

  “居天地之旷不知其宽,居一室之狭而知其窄。”在广阔的天地中没有固定参照物,人们在房屋中自然把自己当作参照物,反而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环境的大小。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中有“阶庭宽窄才容足”,形容台阶和庭院狭窄。

  万里无云的天空可以说“宽”,浩浩荡荡的江河湖海可以说“宽”。“宽”的含义从天地空间的广阔引申为心理空间的宽广,如宽宏、宽厚、宽容、宽松等。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将军的额头需要可供万马奔腾般的宽广,宰相的肚量需要容纳下百舸争流的气象,比喻宽厚的胸襟。有容人之量,才能得到别人的敬仰。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起初看不起蔺相如,几次找他麻烦。蔺相如都不在意,最终以自己的胸怀赢得了廉颇的尊重。廉颇登门负荆请罪,感叹道:“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广的胸怀当以天下为己任,诗圣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了他对社会的追问和忧虑,令人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宽”还有舒缓、延缓、放松的意思。如“宽泽”指宽仁有恩德;“宽绰”指宽弘广大。“宽”可引申为宽免、宽恕。《荀子•正论》:“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不处死杀人犯,不刑罚伤人者,是对暴力的顺从和对残害者的宽免。“宽”有时也表示在某方面有所减轻的意思。“宽徭役”即减轻徭役。

  有容纳万物的宽阔胸怀,修养就会像大海一样广博浩瀚;没有芜杂俗事的羁绊,品质就会像高山一样宽广伟岸。心地宽阔是一种境界。人海茫茫,能够相遇并认识,本身就是一种缘分;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宽以处之呢?以“宽”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是:宽厚做人,厚德载物,以求中正;宽容为人,有容乃大,以求中和;宽松处事,和合为贵,以求中庸。以“宽”修身养性,可以宽阔胸怀,宽仁厚道,宽心畅意;可以远离祸患,远离是非;还可以消除烦扰,益寿延年。

  智高能登三山五岳,心宽可渡百舸千帆。房宽、路宽不如心宽。有宽容、宽厚的人生态度,面对琐碎的世俗小事,就不会尖酸刻薄,斤斤计较,竞小求微,争一日之长短;就会宽宏大量,不计得失,泰然处之,一笑而过。事实上,如果一味地患得患失,道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陷入困境。而从狭隘的思路中退出来,则会看到一片广阔的天地。宽容是一种力量,是“以柔克刚”,所以古人才说“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人非弱者,弱者不让人。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个人如果遇事不知宽容,烦恼就会时常困扰他,其心理也往往会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与养生十分不利。所以,面对不顺心的事,最明智的选择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体谅,使我们变得平静泰然,更显出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

 

辣【辣辢】(là)

  “辣”,异体为“辢”。形声字,从辛,剌(lá)省声。

  “辛”的本义为一种刀形的刑具,又为五味中之辛味,是一种刺激性的味道。“束”可视为是“剌”字之省:肉体被尖物划开、刺裂、割开会有刺痛的感觉;“束”又有集中捆束、约束、束缚的意思。“辛”“束”为“辣”,既表示刺激性的味道,又表示刺痛的感觉。《广雅》:“辣,辛也。”本义为辛味。身体被刺痛会有火辣辣的触觉,味蕾被刺痛会有火辣辣的味觉。

  两类不同的感知器官却有着相同的感受。“辣”字正是以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相似感觉而被创造出来的。“辣”又是以刑具将之束缚或以刑具使其割裂,强调凶狠之意,如毒辣、泼辣、辛辣等。“五味”有辛、甘、苦、酸、咸。“辛”即“辣”。辣可开胃口,但又不可太辣,要有所约束,否则刺激肠胃,引起上火,故“辛”“束”为“辣”。人们常用“酸甜苦辣一应俱全”来形容各种味道都有。

  辛辣属于烈味,与其本义凶狠、狠辣、暴烈相呼应,一般用来形容人性情凶悍、脾气暴躁或者任性妄为的作风。若对某人下毒手,即是手段毒辣,迫害别人。成语“心狠手辣”即形容心肠歹毒,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人们常用“辣椒”或“辣子”来比喻厉害、泼辣的人物。《红楼梦》第三回:“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是贾母对王熙凤的戏称,意思是说她办事泼辣,快人快语,做事利落爽快。

  辛辣味尤其刺激人的呼吸道。食辛辣食物时,人们常会流眼泪、流鼻涕,表情痛苦。故“辣”还可引申为伤痛、痛苦。吃辣时,咽喉口腔部位有灼热辛辣的感觉,仿佛在呼呼喷火,故有火辣辣、辣乎乎之说。有时候身体受到创伤,创口也跟火燎一样,故有火辣辣的灼疼之喻。引申开来,“辣”也指高热、高温。《白族民歌集•引水浇苗》:“太阳辣得如火烧,庄稼晒得枯焦焦。”老练、刚劲犀利的文风则称之为“老辣”。“姜还是老的辣”形容人生阅历多了,见识广了,办事情就熟门熟路、不费劲。其中的“辣”可作厉害来理解。

  中医认为,酸甜苦辛涩等味道对人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如“辣”之味入肺,可发汗、理气等,所以中医养生提倡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葱、蒜、姜、辣椒、胡椒等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几乎所有辛辣食物性质都属温热,吃后能促进血液循环,令气血运行顺畅,脏腑得到适当滋养。另外,辛辣食物还能刺激汗腺、胃液分泌,增强唾液,津入丹田,气血旺盛,加快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增加出汗量,有助于调整体内排水机能,防止水肿。当然,食辣也要视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要有节有度,不可过量。

 

康【康】(kānɡ) 

  “康”,会意字,从广,从隶。 

  《说文》:“康,谷皮也。”“康”的本义同“糠”,为谷皮、米糠。“康”的甲骨文上为“庚”下为“灬”:“庚”为一种摇铃,“灬”会意阵阵铃声。故“康”会以铃声示天下安宁康乐之意。后演变为从广,从隶。“广”是大屋宇;“隶”为附属、隶属,指从属于某一事物。一个人有房子住,又有属于自己的财产,不再露宿漂泊,平平安安,过着安定的生活,就是“康”。“康”是安康,是平安、太平、安宁。“隶”又可视为“逮”的省字,表示逮捕、追击。“广”又指广大、众多、所有。将所有的坏人都逮住了,社会岂有不安康之理?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自然会生产出更多的财富,所以“康”引申出丰盛之意。《淮南子•天文》:“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农业生产的丰收年岁大概十二年会有一次,叫做“康年”。 

  “康”从广,“广”为大、宽、远大、广阔,由此引申,“康”又可表示广大、平坦、通达之意。《尔雅•释宫》:“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五达”指五路通达的大路,泛指大路)。成语“康庄大道”就是指畅达、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前程之路四通八达,自然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因此“康庄大道”也用来比喻美好的、光明的未来。“康”与“健”组成“健康”,表示人的一切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康”与“健”不同。“健”是躯体的强健、强壮,“康”是心理的宁静、祥和。生活安宁,心里踏实平和,身心得到颐养,人当然健康。“康”字说明,要拥有健康,心里的安宁十分重要。就身体健康而言,“康”以“健”为前提,没有“健”就无以为“康”;“健”是“康”的基础;“康”是“健”的目标。因此所谓身体健康,指的是生理机能健全,没有缺陷和疾病;心理状态正常,没有反常和扭曲。 

  健康是身心康泰,阴阳和谐。心情愉快舒畅,生活才能康乐融融;人人身心康泰,才能享受小康生活。“小康”源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一直都向往过上衣食无忧、富足康宁的生活。如今,国家对实现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的规划,这一宏伟蓝图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又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未来中国富国强民的发展目标。 

  高质量的生活条件,除了身体强壮无恙外,还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一个融洽舒心的工作环境,还要有一个平和乐观的心理环境。“康”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谐的外在表现。对于个人来说,身体无病无疾谓之“康”;事业无祸无灾谓之“康”;生活无殃无患谓之“康”。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外无侵犯之敌寇,内有勤恳之民众;国能安邦,民能乐业,都可谓之“康”。一言以蔽之,“康”是生理的康宁,是心理的康乐,是伦理的康顺,是国家的康泰。 

  “康”在养生中更注重人的生理、心理的安康。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只有保证一切生理机能都能良好地运行,人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精神是人类活动的调速器,只有在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下,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心理健康能使患病之躯较快康复,而心理不健康则可能会使疾病加剧。另一方面,身体健康能帮助人摆脱焦虑、烦恼和抑郁;而身体的疾病则会影响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又会阻碍个性和谐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导致心理不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就好像一张纸的两面,失去任何一面,另一面也将不复存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甚至没有空闲去考虑“康”的深层含义。不安何为“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不健康状态。富足的生活、愉悦的人生要用健康的身心去享受、去品味。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富翁幸福得多。因此一个不注重身心调节,没有平和乐观心态的人,即使身体再怎么强健,生活再怎么富足,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灸【灸】(jiǔ)

  “灸”,形声字,从火,久声。 

  “久”的篆文像用艾条在人背后熏灸,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久”也为长久、长远。“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灸”从久,从火,表示用火燃烧艾条熏灼治病,并且治疗过程较长;也表示用这种方法可以治疗难愈的病症,并可以根除病患。《说文•火部》:“灸,灼也。”本义为用艾条熏灼。 

  灸的药理功能可能起源于先人燃火煮饭时的发现。他们不经意间把疼痛部位挨近了火边,经过熏烤,意外地发现疼痛状况缓解了许多。当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后,他们便慢慢总结出用火烤的办法来治病。后来,逐渐发展为用药草(如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来烧灼或熏烤人体穴位。实践证明,药草特殊的气味、燃烧灼烤的刺激,对于治疗疾病,调节生理机能,增进身体健康,具有显著的功效。 

  在中医里,对灸应用的研究称为“灸法”,对针应用的研究称为“针法”。《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曾记载:“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是中医术语,指灸法中的计量单位。每灸用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当应该用灸法治病时,他最多不过灸一两个部位,每处也只用七八个艾柱,病痛便神奇地消除了。有时,治疗疾病不仅用灸,还要用针,灸法与针法并用,这种疗法称为“针灸”。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外而治内。它最早见于两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在古代文献《山海经》、《内经》中,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在《盂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近年来,根据对有关出土文物的考证,针灸可能起源于石器时代。 

  在临床上,针灸法应用的顺序是:先用中医的方法诊断病情,找出疾病的关键,确定病变的部位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是属于表还是属于里。辨别出疾病的性质,是寒热还是虚实。然后确定是通过经脉还是腧穴进行相应的配穴治疗,从而打通经络,调节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使脏腑趋于谐调,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目的。针灸具有调节生理机能、活经通络、镇痛驱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里有过这样的描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处讲的是十二经针灸法的要领。病分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若体内实气盛则针灸以泻为主,内虚则以补为主……以此类推。用针的时辰、深浅、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手法等辅助措施,都是为了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陷下则灸之”是说阳气内衰,脉象沉取,下陷而不能得,这时就要用“灸”的疗法,因为灸法有提升阳气的作用。明朝名医张介宾在其经典总结里,关于灸法的应用还提到“足少阴经病,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足少阴经有病,用灸的疗法可以增强食欲,活血生肌,多用于人体肌肉萎缩症。人体周身穴位惟有背后五脏之腧穴刺不得。针法为泻为降,灸法为提升、为活络。经属阴,络属阳,所以经虚络满者,应灸阴刺阳;而经满络虚者,应刺阴灸阳,针灸二法是互补的。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很多疑难病症久治无效,用针灸之法却能根除,疗效之神奇震惊了西方医学界。“灸”字中的“久”有永久、持久、久远之意。数千年来针灸在民间一直流传。目前,我国两千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在我国医学界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懒【懒嬾】(lǎn、lài)

  “懒”,异体为“嬾”。形声字,从心,赖声。

  “心”为内心、心态,“赖”为依赖。“懒”是小篆一种依赖人的心态:心里有依赖性,总是指望别人,自己却不勤于动脑、动手;遇到麻烦就抵赖,出了问题就推卸责任。此皆为懒散、懒惰之意,是懒汉之所为。“赖”又有得益、赢利之意,表示满足、满意。“懒”字强调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嬾”从女,从赖。古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女”为家务的操劳者,女子不勤于劳作则为人所鄙视,“嬾”为女子耍赖,意谓不劳作。《说文•女部》:“嬾,懈也;怠也。一曰卧也。”“懒”即懒惰之意。古时男主外女主内,女孩子从小父母就培养她们勤于纺织勤于家事的品行,如果哪个女子在家好吃懒做、不事家务,别人就会骂她“懒妇”。民间俗语说:“促织鸣,懒妇惊。”秋天的蟋蟀鸣叫,过冬的衣服还没有准备好,懒妇才开始着急。

  关于“懒”,古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懒夫妇,丈夫从来不洗脸,妻子也从来不刷锅。一天,一窃贼来家里偷东西,家里很乱,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正纳闷着,被这家丈夫发现了,慌乱中偷了锅就跑。丈夫猛追,不一会就回来了,对妻子说:“那贼见我追上来,回身就朝我脸上给了一刀。幸亏我从来不洗脸,脸上全是泥垢,没扎透。”妻子检查完丈夫的脸之后说:“没事就好。喏,幸亏我从来不刷锅,他拿走的只是上面那层饭垢壳!”《南史•范晔传》:“吾少懒学问,晚成人。”我年少的时候在做学问方面懒怠、不努力,很晚才成器。任何有学问之人,并不是一出生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而是在后天的努力下勤勤恳恳地积累、厚积薄发而成才的。“心”“赖”为“懒”,说明懒惰的根源在于人心。“懒”起之于心,发乎于外。懒一时,荒一世。要想戒除懒惰的习性,就要从心里反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懒”与“勤”相对,如懒惰、懒汉、偷懒等。由本义,“懒”字可引申为困乏无力、精神不振的情绪或状态,如懒散、懒腰、懒洋洋等。有懒惰习性的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斥责和厌恶。所以“懒”还可引申为嫌恶。此时读“lài”。《集韵》:“懒,憎懒,嫌恶。”苏辙在《闲燕亭》中写道:“此乐只自知,傍人任嫌懒。”此种乐趣只有自己知道,不在乎别人怎么嫌恶我。

  “懒”音近“栏”。“栏”是用木头做成的遮拦物。懒惰,什么都不去做,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设置障碍,使自己无法前进。人的一生要想有所建树,就应该坚决摒弃懒惰的习性,踏实做人,勤快做事。如果一个人脑懒嘴懒手懒腿懒却还空谈高远的人生目标,岂不是“鷃谈鲲鹏”?

  “懒”是一种惰性。齐白石的养生之道讲七戒:戒烟,戒酒,戒狂喜,戒悲愤,戒空思,戒懒惰,戒虚度。其中就谈到了要戒懒惰。懒惰之人懒于思维,懒于行动,懒于运动,懒的最终结果是懒于生存。因此,为了提高生命质量,当以“勤”字为先。

  谚语云:“不懒不馋,益寿延年。”“不懒”强调了运动养生的重要性,适量的运动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平时手脚要勤快不懒惰,并经常参加体力及脑力劳动,或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不馋”则是针对日常饮食而言。即饮食结构要合理,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不偏食,以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有道是:今日懒于去养生,明日勤于去养病。

 

老【老】(lǎo)

  “老”,象形字。从土,从丿,从匕。

  “老”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弯腰躬身、手拄拐杖的人形。弯腰躬身是人衰老的重要特征。人老之后,腿脚不便,要依杖而行。《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本义为年岁大的人,即老人。在古代,“考”和“老”通用,都表示老人,“老”特指七十岁的老人。“老”可视为由“土”、“丿”、“匕”三部分组成:“土”,意为土地,表示道路、旅途;“丿”就像人之一生。“丿”入“土”半截,以示人已有一半入土。再将“丿”视为拐杖,为工具、支柱,喻示人到老年,要借拐杖之力行走;“比”为两“匕”,通常是与人比,“老”字下面的单“匕”喻指“老”不是和别人比,而是与自己比:比行动、比思维、比反应、比饮食、比起居作息,要时时与己比,才能有好的心态、好的体魄,因此,人是否老,在乎心态而不是年龄,要以年轻的心态正视老年。如此,“老”才能老当益壮、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古人认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可见在当时“老”所表示的年龄范围有明确的界限。现在,“老”即老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条款和卫生部规定,六十岁以上为老年人。

  “老”可以作为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古代,尊称年长的人为“老官”;“老太”是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在某个领域卓有建树的老年人被称为是“老前辈”。人们常把“老”字加到姓的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张老、李老等。“老”用于某些敬称的时候,不受年龄的限定。如“老板”是对私营工商业财产所有者的敬称;“老先生”是对年高者的敬称。“老”还可做前缀,用于称呼、排序等。如老王、老李,老大、老三等。

  “老”既表示老人,也表示年老、衰老,所以“老”也可以表示晚年、老年。曹操在《龟虽寿》中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描绘了马衰老的时候伏在马槽上面,但它还是向往着驰骋千里,表达出“人虽老、心犹壮”的豪迈情怀。

  “老”还表示衰老的过程,如变老、老去等。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赵国的一员老将,智勇双全,年岁很大还能带兵打仗。赵王担心他年老体衰,无法带兵,就派人观察他吃饭的饭量,以判断他的身体状况。

  “老”还表示敬老、养老之意。《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并且也要尊敬别人家的老人。其中第一个“老”是动词,表示敬老,后两个“老”是名词,表示老人。古时如果老人寿终正寝,直接说死是不礼貌的。因此,古人就把老人的死亡讳称为“老了”。直到今天,人们还有这种称法。

  “老”可以引申为历时长久或很久以前。归有光《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意思是:经历百年之久的房屋,墙上的灰尘泥沙都剥落了,下雨的时候,雨水漏进屋中。又如“老友”指相交时间很长的朋友。年纪大的人经验阅历多,处理起事情来就显得得心应手,所以“老”引申为娴熟,富有经验,阅历深。如“老辣”指老练而有锋芒;“老到”指成熟、老练。另外,“老”还可做副词,形容程度深。如“老早”就是很早的意思。

  人的衰老主要表现为:一、头面部老化明显:“老者,头发有变也”,头发常常在数量、颜色或发质上发生变化;面部皮肤松驰,部分老年人皮肤上会出现老年斑;皱纹增多,尤以额头和眼角鱼尾纹明显;出现了下眼袋。二、生理功能减退:老年人由于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退变,导致生理功能减退,如远视、光感减弱、听力下降、嗅觉迟钝等。三、身体的储备能力减低:老年人出现内脏和组织的逐渐萎缩,人体的主要器官如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降低使人体的储备能力减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使得老年人的抗病能力减退。从心理上来说,主要表现在:产生衰老感;记忆障碍的产生,不同程度的“近记忆”衰退;学习能力相对下降;失落感严重;怀旧心理较重等多方面表现。人的出生受之父母,不可改变,但人的衰老却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延缓。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人逐渐老去是自然规律,身体的衰老并不可怕,心理衰老才是走向死亡的催化剂。所以人到老年须要保持一种乐观、豁达、向上的心态。比如保持广泛的兴趣爱好,养花种草,垂钓下棋,听音乐,练舞蹈;多与年轻人交流,从他们身上汲取青春的活力;更新观念,跟上时代节拍,适应社会,参与社交;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豁达超脱。只有这样,才能心志安定,气血调和,灾病不生,福寿长存。

 

炼【炼煉鍊】(liàn)

  “炼”,繁体为“煉”、“鍊”。形声字,从火,柬声。

  “火”指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柬”是“揀”(拣)的本字,表示挑选、挑拣。挑选的目的是为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炼”从火,从柬,表明是通过火以达到纯净的程度。《说文•火部》:“煉,铄冶金也。”本义指销熔并使金属纯净。《段注》:“铄而治之,愈消则愈精。”“煉”是在火中对金属的精炼和选真的过程。故“火”“柬”为“煉”,也写作“鍊”,从金,从柬,强调被挑选的对象为金属。

  早在上古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冶炼金石的方法,懂得从天然的金石中提炼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商代青铜器已经盛行,至春秋晚期炼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经过许多次冶炼而成的精钢,质地柔软得可以绕在手指上。金石经过不断的冶炼、加工才变成人们需要的东西。炼是一个提纯,提高质量、品质的过程。由此,“炼”引申为锻炼、修炼、造就。人的身体须要坚持不懈地锻炼才能变得健康强壮;人的思想须要持之以恒地修炼才能变得纯正完善;人的一生须要久经考验方能成正果。人在做文章的时候,也要反复推敲、思考、修改,才能写出一篇精炼的文章。“炼”由此引申为用心琢磨使之精炼。如“炼字”指琢磨用字,以求遣词准确精当;“炼句”指用心推敲,使词句简洁优美;“炼之未定”指用心琢磨,反复锤炼,还是不能决定。文章是写给他人或后人看的,是展现和证明个人生活、思想和情感的途径。写文章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读者负责,所以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

  道教曾盛行“炼丹术”,最初是指在炉鼎内烧炼矿石药物制造丹药,服用此药或可长生不老,或可羽化登仙。早期术士远居深山,造炉炼丹,到后来,帝王重臣,文人雅士纷纷寻丹问药,以求青春永驻,益寿延年。

  据说,太上老君曾另造“炼”字,其字由“木”“石”“土”组成:左边为“木”,右边上“石”下“土”。木能生火;石属金属,金能生水;木为火之元神;金为水之元神。土属中央,能生万物。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人体内的五脏、五腑、五官,春夏秋冬四季,皆依于土。老君所造的“炼”字表明:用人之心的意念来招摄人身内的水火,使其即济从而归元(源),去其浊气取其精华(即元神、元精)。只有经过这样的提炼,真气才能正常运转。

  炼,既在修身,亦在修心。长寿的秘诀是锻炼身体,修炼精神。锻炼身体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修炼精神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方可臻于极致。

版权所有:温州市中医院 Copyright (C) 2005-2012 www.wzs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WWS标2011022800010号 浙ICP备15041147号-1 浙ICP备15041147号-2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